清风:蚕食与吞食何者为佳?
作者 :南城北苑有条狗 2018-12-23 17:05:19 审稿人 : admin
也许这种情绪并不是内心的真实反应,而是一种“草根洁僻式政治理念”导致的,这种理念的特点是希望对内部的理想是“民风纯、官风正、国家强、个人足”,而对外部希望看到“四夷宾服、华夏独尊”。本身说,这种理念没错,但坦率地说,目前我们做不到,而且短期内也实现不了。希望有些情绪极端朋友,要换位思考,接受现实性的东西,不要思想过于单纯化、理想化。
有时笔者这种言论被人误为软骨派,“投降派”,当然是那些自称“硬骨派”的朋友误封的。所谓“硬骨派”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硬骨派能说出保持强硬的理由,有一定的视野与国际政治知识,并能作详细的阐述自己的理念,这类朋友值得尊重,第二类则是无原则,反正中国不能服软,遇到不顺的事就要还击,这类硬骨派朋友没有理论,只有空洞的口号,而且会跟风向,第三类则是煽动性的硬骨派,这类人最危险,是以激化受众情绪为目标,以激发仇恨、对立为目的,第三类,对社会舆论与民众情绪有很大负面。
为什么我强调要面对现实,与换位思考。只有了解了现实,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理理性的结论。比如对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类国家出现的不友好行为义愤填膺,它们不顾我国利益,“敢于”得罪中国,这还了得,要给它们“教训”的情绪滋生,让它们吃苦头,甚至决裂关系的声音出现,这就要不得了。国家大事不是意气用事,断关系言论只能更糟糕,危害马上就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会引起西方国家整体警觉与反应,另一个是这类国家只能被迫选择完全站到我们对立面去,这不是我们希望应该面对的情况吧?如果真的出现,我们是否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成本,更大的代价面对?所以合理的策略应该是,让这类国家看到我国的态度,得罪中国利益会受损,又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留给他们“改正”的时间、空间的诚意,不至于一棍子打死。杀鸡给猴看,要掌握住不能将猴子吓跑路的度,打骡子惊马不能将马也给吓逃,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利益诉求,更不是我们的选择。
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是没有考虑这类国家的现实利益,即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现实,因为这类国家与美国利益相关度更大,经济、安全上对美依赖更高,在中美两国间选择时,它们只能选择美国,否则他们承受不了得罪美国被美国惩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用一些“东西”拴住他们,不能让他们顺利的选择,让他们出现内部博弈、犹豫,给我国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处理国际事务,这个时间越长,空间越大,对我们越有利。
一些朋友有时出现的极端思想,算是一种文化自大主义吧,将我们的能力优点无限放大,将自己的弱点选择性的忽略,同时将对手的弱点无限放大,对手优点选择性的忽略。草根如此可期原谅,决策者则不可,否则会误大事,最严重情况会导致国家严重危机乃至危险局面出现。
现行世界体制是西方列强几百年经营的结果,其国家间利益、矛盾相互交错,层层叠叠、盘根错节,它们有许多共同利益,甚至可以说在目前阶段,共同利益仍然大于矛盾,这个中心就是以西方共同价值观维系的“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掠夺非西方国家的“召唤令”,他们在这个原则下,在过去几百年内到处掠夺而且很成功,所以我们的最佳策略是绝对不触碰西方列强的“共同利益交集”为要,我们最佳策略是逐步蚕食,而不能吞食,步步为营,进退有序,相互渗透,在我们相对弱小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上相互融合,形成广泛的利益链,这样让西方列强出现可能共同应对我国崛起时“投鼠忌器”,分化它们可能形成的强大合力,这才是最佳策略,而不是硬碰硬。
外交方针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工作原则必须是多交朋友减少敌人,这点必须搞清楚。
个别极端“左”思潮的朋友,若最起码的国际外交知识都不清楚、国际博弈历史都不知道,要少喊口号,少误事。有些朋友拿太祖时期来比较。其实太祖是最反对极左的人,因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极左”差一点葬送中国革命:1934年,王明采取极左政策,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造成巨大损失,如果不是遵义会议及时纠正,结果如何真难说。
太祖时期,我国与西方经济关联度低,外交的强硬,对我当时的影响相对较小,就是如此情况,当时中国的外交强硬也是有条件的,非常灵活。现在不同了,我们与西方的关联度太高了,我们外交上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是世界性的影响,必须要慎重。
最后谈谈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动态的,有稳太的东西,也有“变态”的方面,在稳态中讲原则找规律,在变态中灵活应变,是国家能顺利发展、成功的关键,从我国发展来看,我们正是抓住了稳态的东西,而在变态的方面应对灵活,是我们到目前成功最关键要素。
从二战后的冷战到冷战后的今天,世界力量板块,大体是稳定的,只是在地域上发生变化罢了。
冷战结束前,从经济上讲,是三大板块,欧洲集团板块,苏联集团板块,北美板块,最强的是北美板块,最弱的是苏联板块,军事上是两大板块,欧洲、北美集团,苏联集团。
欧洲、北美板块经济、军事、管辖地域要大于苏联集团板块,苏联集团当时的优势是占据了欧洲门户,波罗的海、巴尔干,扼住了欧洲咽喉,欧洲必须与美国站一起才能保住安全,这是北约、华约能对抗的前提,失去这个前提,欧洲的动力就不足了。
因苏联集团在经济上的弱势,要保住与欧洲、北美的前沿对抗,必须拿出更多的资源发展军事,所以采取以军事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在当时情况下,实际是一种被动选择,这种被动选择的代价是忽略民生,利用强大的军事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维持国家的凝聚力,如果一直这样维持与欧洲、北美集团的平衡,是不会出大问题的,但它犯战略方向的错误,这就了不得了:扩张过度,入侵阿富汗,导致国内经济恶化,使军事化政策出现变量,最终因力不从心而被欧洲、北美集团所乘而倒下。
冷战结束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变化,稳态中的“变态”是经济板块发生变化,形成新的三大板块。现在经济三大板块是:欧洲、北美、中国(亚洲),顺序是北美、中国(亚洲)、欧洲,当然加上其它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巴西、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由南非主导的非洲,经济上呈现三大中心,多家跟紧的局面,也是所谓的多元化、碎片化,不象冷战时那样相对集中,这种局面是我们需要的,不集中意味着,最大的经济力量不能“集中”精力应对我们。
而军事力量上,呈现的更加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四方:北美、俄罗斯、中国、欧洲。目前的情况是北约由于美国因素,从2003年起,紧密度已经严重下降,欧洲、北美集团凝聚力下降,这种局面对我国更有利。
我国希望多极博弈,而不是两极博弈。如果出现象冷战时期那样的两极对抗,对我们就不利了,可以算是失败。这也是我国为什么坚持不结盟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到了一种前景,一种付出更多精力、代价的前景,还不一定能成功。对比下来,还是多极博弈更好,我国如果策略得当灵活,可以在多极博弈中作为“变量”可随时改变力量对比,那我们的形成就会很好了。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目的很明确,一个是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另一个是与世界各力量中心形成经济融合,以多极经济利益链相互捆绑,在我国与美国博弈时,就不会出现欧洲、北美一致对抗的局面。
多个朋友,比多个敌人好,对手力量越分散越好,以让我们以主要精力与主要对手博弈。
诸君认为呢?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ID:qingfengtanguoji 配资问题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