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漓江夜话 —— 随笔三则
作者 :款项兄弟 2018-11-18 01:48:14 审稿人 : admin
老挝见闻 —— 学好中国话,走到哪里都不怕……
在老挝,一个能够说汉语的年轻人,轻松能够找到月薪3000以上的工作,比如中国宾馆的前台接待,或者中国店铺的双语员工。如果能够做文字翻译,月薪就差不多8000以上,成为中资公司在老挝的员工,很多都有这个数字。但是
月工资3000以上,对于这个早年号称世界最贫困的国家而言,无论如何都是比较好的收入了。现在老挝的年轻人,去泰国打工的已经越来越少,因为本国的机会很多。
在老挝,越来越多上层人士的家庭,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书,即使在本地,双语国际学校也很受欢迎。有留学中国背景的,仅仅依靠语言优势,特别是简单的能够读写,就能够活得相当体面,远比英语更吃香。
即使在这里做一个老挝的小贩生意人,如果想要做中国人的生意,如果懂得日常的语言交流,也能够占据很多便宜。在老挝野味市场(真的是野味众多),掌握汉语的摊贩,即使是同等价格,成交量也会大不少,毕竟很多中国人来这里,就想探一探当地的这种特色饮食。
更有意思的是,老挝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人的相似度也很高),语法规则和汉语相似,没有英文那么多绕绕弯子。所以无论是中国人学老挝话,还是老挝人学中国话(文字不行),短则2-3个月,长则半年一年,日常的交流就可以进行下去。
中国人在这里开店,既要做中国人的生意,也要做当地人的生意,因此中国人到这里以后,没有多久也都学会了这里的本地话。哪怕是文化不高的小生意人,也能够说一口流畅本地话。
都说汉语难学,中国文字更难学,但是在利益驱动之下,还有一个合适的氛围,其实学起来也没有想象那么困难。
据朋友说,整个东南亚,会说汉语的导游,最容易接到团,并且团费和《购物回扣……》往往拿到最多。 —— 写完这段随笔以后,没几天,有一个会说n国外语的柬埔寨小男孩成为刷屏网红。
那首歌怎么唱的? ——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真没想到,已经开始慢慢变成现实了……
山河依旧 根在何方?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几年前的一部作品。一般来说,电影和戏剧都要强调人性的冲突,故事曲折,场面宏大,甚至暴力怪力乱神。但是就这部电影而言,讲述的是平凡世界的故事,并不是很传奇。
在电影里面,人物都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不同抉择,然而并不暴烈。其间的每一个桥段和细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影子。里面每个人的经历,似乎都有我们周围的人对应。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觉,现在的中国人,很多都已经找不到根的感觉了。无论是腰缠万贯的煤老板张晋生,以三角恋爱始最终选择煤老板结婚最终又离婚独身一人的女主角,情场失意选择离开故乡最终抱病归来的梁子,还是身为富二代移民澳洲却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的张多乐,每个人都有无依无靠的无根宿命色彩。
也许二十年前,意气风发的我,看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太多感受;那时候正年轻,整个国家都年轻,充满了一往无前的气息,甚至觉得“根“的情怀,是一种发展的累赘。我们要学西方,抛弃自己的包袱。
现在才明白,人失去了“根”的念想,其实就是浮萍,不会有踏实感……振兴乡村的文化意义,也许就是让后一代人,留住一些根的念想吧。
经济不好,家庭作用更重要
很多美国人,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经济不好了,下一代需要更多父母的帮助 —— 包括学费支持、买房结婚、孩子抚养,只要有经济实力,谁都不希望孩子过得差。
反倒是在中国,很多有钱人,纵容自己的子女作,女大不当婚,儿子大了只是花心。到了40以后,才发现除了钱,很多同龄人家庭和睦,子女绕膝,其乐融融,钱就算不是很多,也过得开开心心。
至于很多人,感慨没钱结不了婚,成不了家,其中很多其实就是比,挑,高不成低不就。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2个人,或者家庭过日子,均分下来,总是比一个人节约很多。一张大床,睡一个人是睡,两个人也是睡,孩子小的话,三个人也是睡。一台空调,1个人吹,两个人也是吹,三个人不见得电费多多少。
经济越好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结婚率越低,生育率也是越低;而经济相对不那么好的地方,大家更需要家庭的作用 —— 降低成本,互相支持。
至于子女教育,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读书不太好的孩子,照样大把生计,不见得比读书很多的差哪里去。一线城市20万年薪的白领,真的比四线城市的月入6000的滴滴司机,日子好很多吗?恐怕是大大的不见得了。
所以,内心不要那么多纠结,该结婚就结婚,该生孩子就生孩子,那种影视里表达的一线城市光鲜生活,其实真的只是“看上去挺美”而已。就连美国人,也都在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配资参考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