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将实施BNO签证政策 中使馆回应:立即纠正自身错误 不要搬石砸脚
记者问:英国政府将于1月31日起实施英国国民(海外)(BNO)签证政策,中国大使馆对此有何评论?
使馆发言人:中英曾就BNO护照问题互换备忘录,英方在备忘录中明确承诺不给予持有BNO护照的香港中国公民在英居留权。如英方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一再交涉,为有关人员在英居留和入籍提供路径,将严重违背自身承诺,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已多次表明严正立场,并将做出有力回应。
香港已经回归中国,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任何外国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坚定不移,实施香港国安法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敦促英方认清香港已回归中国的现实,立即纠正自身错误,停止以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否则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延伸阅读:英特种部队军营衣柜中惊现半裸女子,英媒捕风捉影硬说是“中国间谍”
据英国《太阳报》22日报道,位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的耶维尔顿海军航空兵基地(RNAS Yeovilton)被爆出发生一起丑闻,该基地一名飞行技术员将自己的女朋友“偷渡”到基地内,并藏匿在军营房间衣柜中长达两周时间。据了解,这名女子被发现时半裸着身子,并用飞行技术员的制服遮掩身体。
报道称,这名来自英国精锐突击队直升机部队的飞行技术员,在圣诞节休假结束时,偷偷把自己的女友塞进汽车后备箱潜入基地。为了不让人发现这名女子的存在,飞行技术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入内,正在清洁中。”
英国耶维尔顿海军航空兵基地图源:英媒
但由于其他士兵抱怨房间内不断飘出异味,基地一队士官强行进入了该房间,并在衣柜内发现了这名蜷缩在飞行技术员制服后面的裸体女子。武装警卫护送她离开了基地——这里是英国特种部队的驻地——她随即离开英国。
《太阳报》称这名女子被怀疑是“中国间谍”,原因是涉事飞行技术员所在的直升机部队此前曾跟随“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前往南海执行任务。但这名飞行技术员告诉上级,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不是所谓“中国间谍”。
不过,英国海员担心,这名出生于远东、持有荷兰护照的女子可能把飞行员诱入了其设下的“美人计”,并在耶维尔顿基地窃取了作战机密。
资料图: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英国安全部门一名消息人士称,“该事件具备‘美人计’的所有特征,海军长官们不能冒任何风险。”英国海军消息人士补充说,“这名女子是一名未经授权访问英国国防部资产的外国国民。这是一个惊人的漏洞,想到她可能访问的内容就感到很可怕。我们正在与伙伴机构合作,并对她的背景进行了彻底调查。她不是中国公民,她是具有亚洲血统的荷兰公民。”
此外,英国国防部也对此事件进行了回应,称该部门已经证实,这名女子并不是间谍,但仍然将该事件视为严重的安全漏洞。英国当地媒体表示,这名女子不是中国人,而是有印度尼西亚血统的荷兰公民,而且她与涉事飞行技术员已经交往了两三年左右时间。
英国海军坚称会“极其严肃地”对待任何违反安全措施的行为。英国海军发言人表示,“英国海军非常严肃地对待任何违反安全或新冠疫情指南的行为。我们正在调查这起事件,但该女子是一名欧洲公民,因此没有间谍嫌疑。”
英国耶维尔顿海军航空兵基地图源:英媒
报道称,涉事飞行技术员可能会因为严重的安全漏洞而面临牢狱之灾。这名飞行技术员曾在第847海军航空中队服役,该中队提供“野猫”直升机执行空中突击任务。
他表示,自己是在2019年休假时第一次遇见这名女子的。在去年圣诞节休假结束返回基地时,把她偷偷藏进了自己的汽车后备箱里。
英国海军消息人士称,“这名飞行技术员告诉英国海军警察,该女子原定在新年前夜返回荷兰,但因为疫情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认为自己可以把她带到基地,把她藏在他的宿舍里。但这永远都行不通。”
这名消息人士补充说,“不管她的情况如何,涉事飞行技术员已经严重违反了安全规定,将受到严惩。他很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
延伸阅读:BBC“重返武汉”纪录片 被武汉市民怼了
在被北京市民嘲讽“反正比你们国家强多了”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又被武汉市民怼了。
2020年1月23日,武汉按下“暂停键”,时隔一年,BBC借此机会推出一系列“重返湖北”视频报道,也意料之中地“夹带私货”。
尽管新冠疫情源头尚未查清,世卫组织溯源工作也还在进行,但BBC驻中国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在视频开始就先入为主地渲染武汉是新冠疫情的“原点”,“是新冠全球大流行开始的地方”。
不过,当被问及“病毒从哪里来?”时,镜头中的武汉市民回答:“这个病毒是从其他国家来到这里的”、“它来自美国”。
很显然,武汉市民的答案不是沙磊心中的标准答案,于是他阴阳怪气地声称:“一种非凡的全新叙事站稳了脚跟。”
中国网友则纷纷为视频中的两位武汉市民叫好:“不愧是武汉老百姓,就是喜欢说实话,从不拖泥带水”,“凭什么方方说的就一定是真相,而其他武汉市民说话就是宣传?”
微博截图
接着,沙磊开始搬出所谓“武汉实验室泄露病毒”的传言,再配上他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外被保安“拒之门外”的画面,西方媒体口中“掩盖疫情”的场景就被这么描绘出来了。
在对武汉的报道中,沙磊也尽可能地要展现他的“客观”,称包括大规模检测在内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但他随即话锋一转,开始大谈封城时的“控制与人权”问题。
这时BBC的镜头配上了一段警方“用网蒙头拘捕民众”的画面,观察者网查询发现,
这段视频来自于去年疫情期间的一次高速反恐演练。
较完整的视频显示,特警要求司机下车配合检查无果,后者更一脚油门企图“冲卡”,被拦下后还脱下口罩对警方指骂,这才被“制服”。
视频后半段可以明显看到“反恐演练”四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沙磊就是那个被《中国日报》揭穿报道涉疆假新闻的记者。在那次的报道中,BBC方面宣称有人阻碍他们对新疆库车的一处工厂进行拍摄,并遭到警察“盘查”,但实则是工厂保安不懂英语,外加看到记者“没有戴口罩”。而其给出的所谓新疆“强制劳动”证据,又是一幅2019年的谷歌卫星图片。
在1月18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沙磊还代表BBC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提问:“现在中国官方媒体越来越多地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多点暴发’。请问在缺乏科学证据、世卫组织‘调查’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中方为何推动这一叙事?”
对此华春莹一针见血地反问道:“你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中国抱有成见。中国媒体为什么不可以报道?”
华春莹指出,你也看到了,对于同世卫组织开展溯源合作,中方一直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中方的开放合作,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但为什么有的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同世卫组织开展密切合作?”
【近日,BBC中文网发布一段视频“重返武汉”,讲述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探访新冠疫情过后的湖北武汉。人声鼎沸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商铺、笑颜如花的民众,武汉早已满血复活。
然而仔细看这段视频,依旧充满了BBC内味儿。如果说断章取义的片段、阴阳怪气的旁白还有些刻意,那么隐藏在视频中的其他“拍摄技巧”,则让人有点防不胜防。
比如昏暗低沉、有意选取角度光线的镜头,让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武汉依旧是一片萧肃、昏暗之气,带来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压抑感。当然,这也是BBC在报道中国时的惯用手段,同样的时间地点人物,镜头一转灯光一打,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答主疯死沃,作者用大量详细的对比提醒我们,在这个视频时代,“镜头语言”的强大塑造能力,不应再被忽视了。】
我看还是有些朋友认为,有些回答过于敏感了。他们还是觉得图片与镜头没有大家说的这种影响,认为还是大家过于意识形态了。
这要怎么向那些不怎么了解的人解释呢,我来举几个鲜活的例子吧。
我是做贸易的,选用哪个供应商,基本我就能作主。当然,总归是要向公司汇报的,需要解释我做这些决定的原因。
在某些时候,我可能需要以主观因素来做些决定。比如说,我认为某个供商比较好配合,后期工作会比较简单,不怎么需要周末加班。这对我来说是个正当理由,但对公司来说就不能摆上台面,尤其是不能放在工作报告里。
又如,当几个供商都差不多,各方面不分高下,客观上挑不出来。于是我只有按主观喜好,觉得哪个销售接待时更热情,那就是他了。但这显然也是不能写进工作报告里的。
所以我会怎么说呢?
比如我想用某个供商时:
产品码放整齐,分类有序。库房通风光照条件良好。
比如我不想用它时:
货物稀少,供应量恐有不足。库房残破混乱。不能采用。
我要告诉各位,这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库房,仅仅是镜头方向的不同,就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很多回答只是提出BBC的镜头有问题,没有足够强烈的对比来证明镜头可以是个问题。各位看看,这就是足够强烈的对比了。
再举个例子。
比如说:
厂房条件良好,设备硬件尚可,生产能力有所保障。
生产线维护得当,厂房整洁明亮。
但如果我不想用它呢?
设备杂乱无序,电线裸露,有安全隐患。厂房昏暗破旧,整体环境布满灰尘。不建议采用。
辊轮沾满胶质杂物,传送带上有明显灰尘,说明工厂久不开工。若采用,恐有重大供货风险。
各位,这是同一家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的同一个设备。
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说:那也是镜头方向取景的问题啊。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取好的景啊,别人不一味拍好的地方,取景那些普通的,暴露问题的地方,不也是一种客观吗?
这些朋友,你这样想的话,就外行了。
我再举个例子:
生产现场破旧,但设备正常运转,工人操作熟练,生产过程紧凑有序。鉴于订单不大,建议考虑采用该工厂,可以压低采购成本。至于质量方面,因为订单量小,我们可以使用高取样率验货的方式进行弥补。
如果不想用呢?
生产现场破旧,加之采光不足,甚至没有足够照明设备,使生产本身存在风险。工人操作不熟练,面对突击检查的镜头不知所措,站在原地发呆。
即使是小订单,也不能采用连生产本身都不能保证完成的供商。
各位,这不仅仅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甚至还是同一个镜头方向,拍的也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取景也是完全相同的。
这是不能用“取景”来解释的。
图像和镜头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他可以采用不同的取景方向,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甚至于它还可以对同一个取景对象采用相反的表达方式。
大家觉得有趣我就再放一组对比:
迈着自信步伐的工人,正在工作的工人,明亮的暖色灯光,染上暖色的机械设备。这是“劳动最光荣,咱们的生活充满希望”!
而我们只要把镜头稍微移一点,感觉就开始不同了。
失去了“光荣”的感觉,但至少,这算是“咱们工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