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蔺相如到外交天团,这才是大国外交的胜利密码!
作者 :瑶瑶酱 2021-03-21 08:09:27 审稿人 : admin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你卡我的技术脖子,
我卡你的道德脖子,
看谁撑不到最后。
这两天最火爆的事,就是中美在阿拉斯加的高层战略对话,关于对话的内容,网上已经说的很多,我就不参与了。
今天从“历史照进现实”的角度,聊聊和氏璧与阿拉斯加的事。
公元前284年,赵国和秦、燕、韩、魏组成五国联军,任命乐毅为联军统帅,挥兵讨伐齐国。面对五大强国的进攻,齐国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连续丢失70多座城池,国力一落千丈。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赵国出力颇多,再加上积累数十年的强盛国力,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号称东方第一强国。不论国际影响力、经济、军事能力,赵国都能和秦国相抗衡。而且赵国在山西、河北一带,紧邻黄河天险和函谷关,死死守在秦国的家门口,秦国做什么事情,赵国都有干预的能力。如果秦国想出兵中原,赵国不同意,那么秦国可以一意孤行,却必须面对赵国抄底的危险。秦国做为西方大国,最大的梦想是平定中原,把锦绣江山收入囊中,让天下人都匍匐在秦国脚下,现在有赵国制衡,梦想便很骨感了。两国爆发大规模战争,当然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国力差不多,根本没有一次性碾压的实力,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对国力的损耗非常厉害,最终只会便宜其他国家。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秦国只能用外交手段,逼迫赵国低头。公元前281年,秦昭王给赵文王写了一封信:“听说贵国有和氏璧,不如卖给我吧,我用15座城池来换。”事出反常必有妖,秦昭王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有三个目的。和氏璧是玉器,代表着财富,秦国得到和氏璧以后,随时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补贴常年征战造成的财政亏空。而且夺取财富的最终目的,是打压赵国经济,削弱赵国的综合国力。那么中美关系里的和氏璧,也代表财富,比如强迫中国买美国的国债、金融完全开放、不能产业升级等等。通过外交掠夺财富之后,两个时空的西方大国,都能回一口血,为将来更大的博弈做准备。赵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但和秦国依然有些差距,一旦“和氏璧外交”没有处理好,秦国便能抓住机会大肆宣扬:“啊哈,赵国自称什么东方大国,结果连和氏璧都保不住,这下丢人现眼了吧。”赵国和秦国吵架都输了,怎么可能阻止秦国出函谷关,做关东六国的保护伞呢?国家和人一样,都是慕强的。他们不愿意和真正的大国作对,更不在乎正义和邪恶的区别,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宁愿做邪恶强国的干儿子。如果“和氏璧外交”失败,赵国失去的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失去国际话语权,从此沦为秦国的跟班。全世界都在眼巴巴的看着,要从谈判的结果来判断,以后该和谁近一点、用什么方式和两国交往、以及本国的政策如何调整。一旦处理不好,必然削弱国际影响力,其他国家会怎么看中国?以后是不是更愿意贴近美国、远离中国?既然赵国向秦国低头了,说明赵国没有担当,不能扛事,那么关东国家还跟着赵国干嘛,赶紧去咸阳拜码头啊。大家跟着秦国维护世界和平,顺便找机会瓜分了赵国,不香嘛?至于秦国会不会欺负关东国家,那是以后的事了,先把眼前的肉吃了,再说其他的吧。而中国不敢和美国硬刚,那些“苦美帝久矣”的国家,还得去华盛顿拜码头。然后和乌合之众似的,调转枪口来东方割一块肉。秦国要利用外交手段,达到以上三个目的,为以后的争霸铺路。而对于赵国来说,即便没什么谈判结果,也要表明立场,让天下人都看到,赵国是有担当、有实力的东方大国。只要守住这条底线,就没有输。两国都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在谈判桌上一较高下。赵文王收到秦昭王的信,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参加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到咸阳以后,蔺相如取出和氏璧,交给秦昭王,然后等秦昭王说15座城池的交易。结果秦昭王的眼里只有和氏璧,根本不谈15座城池的事。蔺相如对秦国的态度,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便决定要回和氏璧,不参与外交谈判了,这样就保住了赵国的颜面。他对秦昭王说:“和氏璧上有瑕疵,您没看出来吧,不如还给我,我来给您指出来。”秦昭王太想要好处了,根本没发现蔺相如的意图,便把和氏璧还给蔺相如。“我出国前,同事们都说秦国不可信,但是我觉得,普通朋友都不应该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今天才发现,大王根本没有谈判交易的诚意。如果真要欺负我,那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如果和氏璧破碎,那么谈判就彻底破裂了,谈判破裂,其实就是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目标是用谈判削弱赵国,谈判破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当然是输了,其他国家也会说:“秦国不行喽,连赵国都搞不定,算什么霸主。”赵国的目标是用谈判保住利益,只要和氏璧在手,并且态度强硬表明立场,就没有输。秦昭王琢磨半天,感觉不能硬来,就答应蔺相如的要求,决定过段时间再谈。而就在等待重开谈判的时候,蔺相如让人带着和氏璧回国,自己重上谈判桌,要求秦国先割15座城池。
秦昭王怎么可能用15座城池,换一块和氏璧,于是就打个马虎眼,算啦。秦昭王不甘心啊,不久后派出外交使节,请赵文王去渑池会谈。这又是一个大坑,去吧,很危险。不去吧,又表现的太懦弱。
因为秦昭王邀请会谈是假的,目的依然是利用主场谈判的优势,逼迫赵国低头,削弱赵国的国际影响力,让秦国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
赵国不去渑池会谈,正好中了秦国的圈套,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通稿:“秦国为了世界和平邀请赵国谈判,赵国却不来,说明赵国根本不想世界和平啊。”所以赵国去了渑池,就是破了秦国的第一招,不仅表明重建和平世界的担当,也明明白白告诉秦国,我不怕你。刚开始的气氛还不错,不管两国领导怎么想,起码表面上非常和谐,这也应该是西方大国的待客之道,毕竟在秦国的地盘上,礼数不能丢。
秦昭王突然冒出一句:“听说赵王喜欢音乐,不如奏瑟来听听。”让对方的会谈代表做工具人,秦昭王已经很没有礼貌了,但更过分的是,赵文王演奏音乐的时候,秦国史官悄悄记录:那年头的史官不是历史学者,而是国家唯一的宣传机器,写下的每一句话,足以改变一个时代的舆论走向。秦昭王的做法,就是要在舆论上压过赵国,并且把赵文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类似于这次中美在阿拉斯加的对话,美国张口就是人权问题,并且让记者全程录下来,传播到全世界,以便大造声势引导舆论。而杨主任说的是,中国的价值就是人类的价值,那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美国不是讲民主么,干嘛害怕记者在场啊,没有必要害怕记者在场吧?要造舆论,就连中国的话一起发出去吧。美国想造舆论,把中方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我就先把你钉上去,而且用直径1米的巨型钉子,把你钉的死死的。美国做了很多亏心事,当然害怕别人揭短,所以中方的反击,让美国迅速失去道德高地,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秦赵的渑池会谈上,蔺相如也用同样的方式,反击秦昭王:“听说秦王唱歌不错,那就来击缶吧,给大家助兴。”秦昭王不愿意,蔺相如坚持,实在僵持不下,秦昭王下场击缶,也做了一把会谈的工具人。
在秦昭王击缶的同时,蔺相如让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表面来看,秦国和赵国扯平了,但从各自的目标来说,还是赵国赢了。“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外交这种事情,最大的依仗是强大国力,没有强大的国力,在谈判桌上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蔺相如和外交天团的成功经验来说,最好的外交技巧就是卡脖子,也就是寻找对方的软肋,一击必杀。比如秦国担心和氏璧破碎,那就用摔和氏璧来威胁秦昭王。美国的黑历史是贩卖黑奴、屠杀印第安人,那就在美国宣扬人权的时候,一把扯下美国的遮羞布。反正发起谈判的霸主,彻底压倒对方才算赢,而参加谈判的东方大国,只要坚持到底就没输。而且技术是可以攻克的,几百年前的黑历史,跳进密西西比河都洗不清,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怕谈不赢。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来打压的办法,最后受损失的是自己。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