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国家级重要纲领规划,一个“超级”亮点让人激动!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以往在翻阅新闻时,我总会习惯性的泡上一壶热茶。
今天的茶,格外的“烫嘴”。
并不是说“茶”怎么了...
而是,我似乎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大事”。
至于是什么?
问,就是本世纪迄今为止,动静最大的基建征地项目!
一个“超级”亮点
2021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清晰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示意图》。
《示意图》的目的很简单。
以地图形式,对日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勾勒了我国未来15年至30年全国主干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一个地图化的直观呈现!
不得不说,此次这份由国务院下达的《纲要》,可谓干货满满。
例如,在这份文件当中,此前曾多次见诸报端的“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
而这一决定的作出,意味着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内陆极”,在未来15年至30年的规划发展中,中国“成渝双城经济圈”将被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为庞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当然,“成渝双城”这个被列为中国未来15年至30年基建“第四极”,注定将要爆发增长的“财富风口”,并不是我今天喝茶惨遭“烫嘴”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不是“基建”,而是“征地”。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人民日报》刊发的这幅《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示意图》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小手”:
如果大家还是看不清的话,那么我就再放大一点:
这个“线”,意味这个什么?
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猜啊....
当然,对于此次国务院下达的《纲要》规划中的这么一条显得如此“烫(可)嘴(爱)”的线,已经有热心的网友站出来科普了
——将公路、铁路规划到对面上去,或者说,把对面儿纳入我国整体的交通网络的规划中,是国家长期以来的惯例。这是我国对外宣示主权的正常操作。
例如,在我国2013年刊发的《十二五”铁路网规划图》中,同样也有这么一条线。
再往前,在2008年调整的《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中,同样也有这么一条连接海峡两岸的铁路线。
当然,不仅仅只是铁路。
在我国的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中,同样少不了这么一条线。
事实面前,似乎一切都只是出于惯例的政治宣示行为。
但是不知道怎么了,望着这一条条的“线”,我却总是感觉到心里有那么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不过,在一口闷下滚烫的热茶之后,我猛然顿悟了。
实线!
在此之前,虽然不论铁路、公路规划都存在着那么一条线,犹如脐带一般的将两岸相连。
但是无论何种规划图中,那条连接两岸的“线”,无一例外的都是交通规划中,代表远景展望、工期未定的“虚线”。
但是,这一次由国务院下发规划、人民日报刊发的国家级《纲要示意图》中,曾经的虚线已经变味了浓重的实线!
我不由的掰起了手指头。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由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组成。前期筹备6年,工程耗时9年。
地图测距,我简单的测了测。
这中间一湾海峡,距离可比港珠澳要远的多,整整130公里,是港珠澳大桥全长的两倍有余。
即便是考虑到科技进步,工程建设能力提高等外部因素,这130公里,怎么也得筹备10年,建设15年....
前面也提了,这是国家未来15-30年的主干基建计划,考虑到大兴基建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那么一个两三年的缓冲停歇期,显然是相当必要的....
30-(10+15+3)=?
我数学不大好,大家可以帮着算算。
中国,在吹牛吗?
当然,我相信看到这里时,一定有人又要噘嘴了:
吹牛x吧!
对此,我只能说:
我吹没吹牛x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中国政府近几十年以来的各项诸如此类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中,那是从来不会吹牛x的....
远的不提,就说前不久让举国沸腾的“嫦娥登月”吧。
当时,就有网友翻出了15年前刊登了“中国探月计划”的报纸:
2004年2月,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领导对外宣称: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将分“绕”、“落”、“回”三步。
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
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2004年2月是个什么光景?
仅仅就在4个月前,中国才刚刚完成了第一次载人航天“神舟五号”的发射,这时,距离人类第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已经过去了整整43年!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国防科工委第一次提出“探月三步走”的计划时,国内的网络舆论可谓陷入了两极:
一派认为:中国航天技术储备不足,探月工程“劳民伤财”,自取其辱不搞也罢!
另一派认为:纵览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中国探月工程开始即落后,中国的步子,应该跨的再大一点!
瞧瞧人家“外国”!
俄罗斯:新式登月飞船,将在今年夏天首次试飞!
印度:2008年就要发射无人登月飞船!
日本:2025年建立月球基地,机器人要去“拓荒”!
美国:2015年重返月球,2020年要在月球建立“多国空间站”!
瞧瞧人家“外国”!
那计划的才叫一个霸气!
那宣告的才叫一个有面儿!
那梦想才叫一个“I have a dream”!
然而PPT之后呢?
2004年,虽然“新式”这个词实在不好定义,但是主流认为,仅仅展出了一个“模型”的俄罗斯,应该是爽约了;
2007年,当中国履约3年之诺,“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的时候,此前曾宣称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的印度呢?
还别说,2008年10月,印度倒还真的是发射了一艘名为“月船1号”无人登月飞船,不过发射倒是发射了,至于“登月”嘛
——2009年8月,在与地面进行最后一次通讯之后,设计寿命两年的“月船1号”,就故障失联,至今未见踪影……
当然,印度的“登月计划”也并不总是如此悲剧。
2019年7月22日,赶在最后一分钟的发射窗口将火箭射向月球的印度,终究还是顺利的将本国探月器砸上了月球表面!
虽然,信号没有了、登月车摔碎了。
但是正如印度太空研究组织主席K Sivan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所说,“我们的整个登月过程,90%~95%都是成功的”。
至于美日两国?
日本2025年能否建立月球基地我不得而知,但是美国最迟不过2020年的重返月球,抑或是多国太空站,大概是动用了某种神秘的黑科技。
我猜测,这种“黑科技”应当和第五代战机一样,具有某种隐形功效,以至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肉眼都无法直接捕捉...
不过,不论外国怎么计划兑现,在2021年的今天,有这么一个事实,至少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当携带着近两公斤月壤的我国探月工程飞行器“嫦娥五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时。
中国,在2004年制定宣布的,时间横跨长达16年的国家级战略规划,成功实现!
中国吹牛x了吗?
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中长期国产武器装备计划、国家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
奔腾的长江水、头顶的北斗星、伫立的真理之箭,以及我们每个人手中捧着饭碗里越来越多的肉,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最质朴的答案:
中国,没有吹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没有骗我们!
是国运吗?
最近这几年,针对我国近几十年以来国家建设发展所取得诸多成就的真正原因,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论调:
按照《周易》的算法,当前中国正处于700年的大运期。
虽然,对于“国运”这种东西,我向来都以为,我们对其仅怀以美好的祝愿就好了。
不过呢,由于“国运论”的内容还是有些意思。
因此,接下来我将要引述的一些事儿,大家也权且当个消遣的“段子”听听吧。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这个“传说”的提出者,是中国的国学大师曾仕强。
此外,曾老提出的“700年大运”论,主要依据来自于我国历史的周期循环,即:
第一次大运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周公摄政;
第二次大运开始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
第三次大运开始于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渐入佳境;
第四次大运开始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
显然,根据简单的加减我们不难发现,曾老提到的“四次大运”虽然总体上都是围绕700年主轴上下摆动的,但是除了第一二次“大运”是严格700年以外,后面的第二三、三四之间,都存在着30-70年左右的误差...
换一句话讲:倘若此番“国运论”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考虑到已有的上下演算误差范围,那么继明初之后,中国的第五次大运,应当是开始于公元2000年-公元2168年之间的任何时候。
再直白一点:当今的我们,很有可能已经身处中国发展700年才得一遇的“大运期”了!
可信吗?
考虑到2000年以来发生的诸多“利好”反转。
例如,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美国开启全面遏华战略之后,911事件紧随爆发,美国开始长达十数年的反恐治安战,美国遏华战略出现10年空窗期。
例如,从2001年开始,美国小布什政府不仅对克林顿政府时期专门针对中国贸易制定的421限制条款采取闲置态度,在中国入世问题上也从过去的坚决反对变为模棱两可—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由此,中国经济发展以近乎90°的直线,被快速拉升!
——2000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六,占全球GDP总比3.5%;美国GDP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GDP总比30%。
——2020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占全球GDP总比18.15%;美国GDP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GDP总比23.7%。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诸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一枝独秀、2020年全球新冠抗疫,中国率先走出疫情等诸多事件,似乎都在不断暗示着网上被广泛流传的“大运期”说法...
不过啊,对此玄之又玄,我还是那个态度:
所谓“国运”之说,大家对其仅怀以美好的祝愿就好了。
当然,如果非要扯“国运”的话,那么我也并不认中国的国运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我看来,如果非要论的话,其实早在建国初期,中国的“大运”便已经开始!
我为何这么说?
其实鲜为人知,国共解放战争前期时,国内各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其实一直都是占优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战四平”。
当时,我军在第二次四平之败后,长春丢了不说,甚至一度考虑退出哈尔滨撤军至整个松花江以北,这基本相当于丢掉了整个东北。
但是相当诡异的是,这个时候蒋介石却命令部队不许前进了!在此后的整整半年时间里,携大胜之势的国民党军,竟然按兵不动。
是什么阻止了蒋介石?
对此,现存的史料中也并没有多少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倘若我们对照“二战四平”的时间,也就是1946年3月-5月之后我们会发现,同期的欧洲,丘吉尔刚刚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这标志着冷战的开端。
对于中国解放战争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从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不惜折损嫡系德械师,也要将军队拉到上海挨日本舰炮的选择来看,我们不难感知到空一格对国际局势的看重!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在1946年3月美苏冷战端倪初显的时候,感到国内“大势已定”、国际“大势不妙”的蒋介石,之所以暂缓进军哈尔滨,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恐惧倘若强行越过当时仍在苏联把控中的中东路,向中国东北地区俄国传统势力范围内挺进的军事行动,可能会成为触发美苏大战的第一颗雷?
显然,或许是看透了蒋介石的顾忌。
在蒋介石集团犹豫不决,美苏对峙双方态度不明的关键模糊期内,退守中东路以北的我军不仅迅速的完成了战斗力整合,在此后的反攻中,更是快速的掌控了整个东北战局的主动权!
当然,同样的时间巧合不仅仅只是出现在“四平战役”上。
1948年6月-1949年5月,美苏之间爆发了冷战的第一次正面摩擦——柏林危机。
而就是这么巧合,1948年9月-1949年6月,中共就卡着点的完成并结束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避免中国陷入“南北中国”的渡江战役了。
柏林危机5月12日结束,我党4月21日就卡着点的提前发动了渡江战役,晚一天都不行!
晚个半年行不行?
1950年6月,与苏联在全面冷战下陷入对峙默契阶段的美国,派出“第七舰队”阻遏中国统一。
试问,倘若这个时候我军还滞留在长江以北呢?
当然,同样的绝妙的“卡点”,还出现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我军发起中印自卫反击战、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中国次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和次年发起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一次卡点是偶然、两次是运气、三次、四次呢?
我想,我们的一次次“小国运”汇聚而成的“大国运”,最应该感谢的,恐怕还是那一代又一代心系祖国、拥有高超执政智慧与长久眼光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所以,真的只是国运吗?
文章最后,我有话说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展望。即:
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然而,对于“不太长的历史时期”究竟是多长,没有谁知道。
1987年,沿着毛泽东等党中央第一代执政团体的思路,邓小平第一次完整的以“三步走”的国家发展战略,对此进行了回答
——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毫不讳言,对于党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家发展规划,我从来都无有怀疑。
并且,我一直都坚定的认为:
一个能够被称得上是“中等发达”的现代化水平国家,所拥有的应该不仅仅只是经济强盛。
政治强盛、领土完整,同样也不可或缺!
文章最后,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网上的段子,放松放松吧。
话说,明年就是十四五规划启动的第三年了
1453!
五百多年前,奥斯曼帝国“旱地行舟”也要攻破东罗马帝国的最后堡垒—君士坦丁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