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春雨时节好种菜
作者 :南城北苑有条狗 2020-06-05 09:25:10 审稿人 : admin
那时候,我曾提出,得益于中国早一步战胜疫情,而西方世界乃至除中国外的全世界却正面临着新冠病毒的凶猛进攻。中国一定会凭借其处置疫情的高速效率,国内生产环境的高度安全,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足,中国消费市场的广博,赢得西方国家某些先进产业向中国境内转移的机会,而不是此前人们所担心的外资撤离。而这些先进产业向中国转移,无疑会补齐中国在一些科技产业上的短板,加速中国产业链的优化。如果这一目的达成,将来中国的产业链不但齐全,更会高端优质。
就目前来看,境外高端产业转移中国的迹象并不明显,但我敢保证,肯定在悄然发生。之所以迹象不明显,那是因为这种事,是西方各国政府最为忌讳的事情,即便有某些私有资本真的这么干,那也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比较显山露水的只有德国。
默大妈和特懂不和在这件事我们早就知道了。有人说他们在演双簧,以便忽悠中国,这是一个特不靠谱的思路,就像有人说特懂目前所做的事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用狂暴的七伤拳狂揍中国,虽然美国会因此元气大伤,但过一段时间,中国一定会吐血而亡。持有这种思路的人,心中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惧怕和敬畏是无与伦比的,属于那种骨子里的跪族。如今的美国已经弄到了这般地步,要是还把这看做是特懂的一种妙计,那这样的妙计我倒希望特懂越多越好。
回到德国,默大妈此前直接拒绝特朗普邀请她六月底去华盛顿开G7联欢会,弄得特懂非常没面子,于是干脆把会议的日期改到九月份,并声言要邀请印度,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俄罗斯加入G7。特懂的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不听我的话吗?那我就把G7这碗干饭弄成一锅水泡饭,让你们欧洲再也高大不起来。
而默大妈对此估计也不以为意了,毕竟,德国是一个对全球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国家,它的经济依赖于全球化下的贸易顺差,和美国不同,美国一直是一个贸易逆差国。即便美国不走全球化道路,其本身也具备全球化的强势地位。这种地位来自于强大的全球军事存在,石油美元流通,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以及无可比拟的国际政治话语权等,,,,美国所具备的优势,德国一个也没有,德国只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一个科技强国,想要让自己的制造业和科技转化为经济收入,就只能依靠全球化市场。这是美国和德国本质的区别。
所以德国很难和美国走同样的经贸之路,它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我们看到,德国不但拒绝了特朗普的邀请,还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前天,一则消息证实了这一点,四百名德国高管包机回到中国。很显然,德国是准备在中国马力全开了。而想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德国不但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也会带来更多的技术。
德国做的是比较明显的,其他欧洲国家会怎么做,或者我们可以把德国看做是春江水暖上的那只鸭子,而其它国际资本则是水面底下的一群肥肥的鳜鱼。不一定看得到,但捞上来就是一餐美味。
当然,进入中国的不一定非要是完全成熟的产业或流水线。人才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就像荷兰的光刻机。即便我们荷兰人最终卖给我们了,但充其量也就是我们具备了当前科技水平的生产能力。并不具备将这种生产体系升级的能力。想要具备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才的引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第一资源。所以,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是否拥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能力呢?
我觉得是有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美国之所以拥有世界上最顶端,对丰富的高端科技人才,并不是他的国民素质有多高,而是它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大。最顶尖的国际教育机构,最尖端的实验室,最广阔的应用市场,二战后的美国,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所以,它才能够吸引全球的人才聚拢在美国,成就了美国数十年的科技巅峰神话。
但随着世界产业体系的转移,金融化的美国不再拥有广泛的实体工业,资本对于利润的疯狂追求导致美国的实体产业空心化,很多基础产业的科研机构都需要仰仗外部市场才能存活,高端产业的研发应用也不再是美国一枝独秀。特别是新兴科技的应用在美国被传统资本限制,打压,很多高科技应用都得不到市场应用,相反,大洋彼岸的中国则非常积极的接受这些新事物,给大量的科技应用开放了市场。科学家穷尽心血钻研出的成果,最大的希望当然就是可以得到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尽管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研发国,但研发成果的应用却很难在美国得到推广,除了那些可以用于军事目的,或者是那些可以占据科技尖端部位的技术,才足以引起美国的重视。但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科学研究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更便捷的生活,而不是更高效的战争。这是民间科研人才和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点的差异。
这让一部分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感到疲惫和无力。再加上特朗普上台后,民粹化思想越来越盛行,无论是白人至上,还是美国至上,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围墙,这无疑进一步限制了科学家们活跃而无边境的思维和价值观。他们在美国再也感受不到那种自由的氛围,相反,压抑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换一个环境的重要性。
在中国没有成功之前,一个美国人想要改变环境,最好的选择就是前往欧洲,也会有一部分选择日本等国,但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中国。而且不经意间,中国就成了他们想要改变环境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当前的中国具有全球最齐整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思路多么的天马行空,总能在中国的产业中找到可以对接的点。同时中国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就是说,无论一个研发者研发的产品多么的小众,都会在中国找到相应的受众人群,都可以得到最初的应用。当然,如果研发的产品适合更多人群,那么更加可以迅速的获得市场响应,并借助广泛的大数据反馈来进行最快速的优化和推广。这些都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条件。
更何况,中国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是令人惊讶的。在西方人的传统认识中,中国人是守旧的,是保守的。但事实上,如今的中国,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堪称全球最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手机开始进入到我们生活以来,从4G网络开始普及以来,中国的移动终端应用开发了多少?又创造了多少神奇的故事?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聊天平台,购物平台,快递和外卖,资讯与视频,网上银行,地图导航等等等等。。。。短短时间,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终端软件应用市场,以上不过是发生在移动终端上的奇迹,而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极快的接受了网络生活外,对于其他领域的新事物接受也是令人惊叹的。人们惬意地享受高铁带来的快捷旅行,人们很自然的接受了新媒体带来的阅读乐趣,如此种种,不经意间,中国人以最平常的心态接受了大量的新鲜事物,而这些东西在西方国家,则有些寸步难行。造成他们寸步难行的原因,既有制造业上的缺失,也有文化上的抵触,更有法律层面的纠缠。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醉心于科研并希望成果可以得到应用的科技人员来说,中国的环境都是最棒的,都是实现他们愿望的最佳之地。
去年九月份,一个叫做丹尼尔·波维的人签约小米。这人我们不大熟悉,但他却是行业内的大牛,其专业领域是语音识别和AI智能。被称之为语音识别开源工具kaidi之父。我们知道,但凡被称为某某之父的人物,大多真的很牛。特别是那些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技术。丹尼尔是美国霍普斯金大学的一名教授,是一个真正醉心于技术研发的人才。也正是因为醉心于技术研发,所以对美国大学里的学生们不务正业,动辄就罢课抗议的举动深恶痛绝,最终他的做法让校方做出了开除他的决定。于是他接受了小米的邀请,前往中国出任爱数科技的首席科学家顾问。
丹尼尔做出这一决定前,美国尚未有疫情爆发,更没有如今的满地美丽风景线。但是作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学者,他已经受不了美国国内压抑的气氛。而如今的美国,气氛不止于压抑,简直就是恐怖了。那么会不会有更多的技术大牛选择改变自己的环境呢?好吧,来中国吧,这里可以给你提供最优越的环境,最好的实验室,最广泛的应用市场,最快速的数据反馈。一切如你所愿。只要你来。
而就在不久前,中国紫光集团宣布聘任日本半导体资深专家坂本幸雄担任紫光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并兼任日本本土业务主管。这位坂本幸雄,曾经是日本芯片制造商尔必达的首席执行官。算是日本芯片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加盟不仅对中国芯片企业紫光集团是一个利好,更是对当前中国芯片业的一个巨大支持。芯片,是当前中国的热点行业,之所以热,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有多好,而是我们正在被美国掐脖子。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能够得到这一领域的高级人才支持,无疑对我们芯片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很显然,日本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对坂本幸雄加盟紫光集团,日本人也表示极大的“震惊”。但还是那句话,中国具体如此好的条件,吸引一些高端人才进来,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能够吸引国际性科技人才加盟中国制造业,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我们看到的科技大牛加盟或者并不会很多,但慢慢的一定会有,而更有意义的是,这些人的加盟会带动一些还没有展露锋芒的国际科技人才对中国的向往,这些人加盟中国制造业或者不会有很大的轰动,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一些变化。
当然,中国本身就有很多流落在外的科技人才,如今国内的岁月静好对比国外的惊涛骇浪,很多这样的科技人才也会慢慢的回流中国。而中国本身强大的教育体系,更是培养了无数科技储备人才。一旦中西方科技人才得到进一步的水乳交融,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高速发展,我们是可以期待的。
秦朝丞相李斯在其《谏逐客书》中写道“。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中国想要成就辉煌,海纳百川的宽广心胸是一定要具备的。但我们也不能让外来之客泥沙俱下。一定要提高进入中国人群的含金量。是金子就给他金子的待遇,是泥沙就得把他排除在外。
如今这个国际环境,正是中国大量吸收高含金量人才和行业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将事半功倍。趁着春雨时节,我们得多种点各式各样的菜了。君不见,印度砸出六十六亿美元的巨款趁世界产业格局大变时,想要打造世界手机制造业第一基地的“雄心”?眼下,可不是中国一家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春江水暖。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