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苦难的行军—(上下全集)新中国前三十年辉煌工业史(2)
2.以粮为纲
民以食为天。
填饱老百姓肚子需要粮食,进口工业设备所需要的外汇也要靠粮食来交换。工业化之初,粮食的地位是无以伦比的。
耕地能种植粮食的统统种植粮食。
受益于一五计划工业的发展,到1958年,粮食产量从10年前的1.1亿吨干到了近2亿吨。
大跨越时期,各种稀奇古怪能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都想出来并去尝试。在自上而下的狂热情绪下,“放卫星”达到一种疯狂的地步。
然并卵,最后是惨痛的失败。
最后,兔子才不得不认识到,提高粮食产量归根结底还得要靠工业化——准确的说是化工工业。
21世纪兔子农业每亩土地使用化肥将近30公斤,人畜粪便要提供30公斤化肥同样多的养分需要1吨。当时人均耕地约2亩多。一个家庭一年能提供2吨以上的粪便吗?当然不能,在化工工业发展起来之前,在农村,粪便就是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
雷锋捡粪便
——我的父亲就讲过,他小时候在外面玩耍如果拉了大便是要用树叶包着拿回家的。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是合成氨工业。氨是制造所有氨肥、磷肥的基础原料。合成氨的化学原理并不高深,但是合成氨过程需要设备与管路承受巨大的高温高压,这是要合金钢无缝管生产为基础的。
兔子的钢铁工业才刚刚起步,无法制造无缝钢管——包括过去战争年代,无法制造大炮必须的无缝钢管也是让兔子军工头痛不已的问题。
不能生产无缝钢管,靠着一点可怜的外汇去进口,兔子的化工工业只能象蚂蚁搬家一样慢慢去攒。
50年代兔子一共只建设了4家合成氨工厂,60年代20多家,直到1970年兔子化肥年产能只有200万吨,与21世纪年产4000万吨相比,产量可谓杯水车薪。
1970年后,兔子终于掌握了合金钢生产技术,随后一口气生产了几百套合成氨设备,建设了上千个化肥厂。从1970年开始,平均每年化肥生产增长100万吨,75年提速到增长200万吨。
合成氨技术突破意味着化工工业的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伴随着合成氨一起腾飞,塑料薄膜(大棚种植材料)、塑料水管(引水灌溉工具)也大量普及。
历年化肥产量
在完整的化工产业链支持下,兔子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一路狂飙。
70年代后,兔子的粮食生产曲线以一种近乎60度斜率向上狂飙,从60年最低谷1.3亿吨到80年超过3亿吨,到2015年的6亿吨,同期还生产6亿吨蔬菜与水果(时至今日,南边的阿三在耕地面积与兔子差不多,自然条件更好的情况下,年产粮食也不过3亿吨。)
历年粮食产量
现在的中国人每年大概只吃掉一半的粮食产量,另一半就去喂牛、喂猪、喂鸡——一公斤猪肉要消耗5公斤粮食,一公斤牛肉要消耗6公斤粮食,一公斤鸡肉要消耗2公斤粮食,供应13亿国民天文数字的肉类需求就得消耗天文数字的粮食。
自己生产的粮食不够就从国外进口,2017年兔子进口了9500万吨大豆,将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90%以上的出口大豆席卷一空。而用来购买大豆的外汇则是我们用工业品出口换来的。
2015年,兔子国民年均消耗肉类59公斤,位居世界第十,亚洲第一;人均消耗鸡蛋300个,世界第二;人均消费蔬菜500公斤世界第一……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兔子这样逆天的全产业链才能让13亿国民支撑起一个吃货的大国。
这些令人自豪的数据背后,就是前三十年苦难行军的成果。
3.教育的困局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建国之初,兔子就在教育扩招的道路上狂奔。当时薄弱的国力决定了教育投入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知识传播的障碍,兔子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文字专家,搞了一套经典的简化字方案+配套的拼音体系。
简化字的广泛应用,让兔子教育如虎添翼,成就斐然。
列一组数据:
1951——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57——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71——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2001——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2017年,有8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硕士50万+,博士5万+。
目前兔子适龄劳动力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将近1个亿,而整个西方世界,这个数字不过2个亿。
这些成就是不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上面的数据有时代年限的断层。
为什么会出现断层?
原因只有一个: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否则就要出大问题!
57年孝感事件就是教育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工业化水平,这是当时管理层做出“大跨越”决策的重要原因,企图用工业化“大跨越”来解决教育扩张产生的就业问题。
大跨越失败后,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知识青年下乡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从60年代初到78年,几千万受过中学教育而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青年走入了乡村。
知青下乡,是苦难行军中最凄婉的青春之歌……有部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淬炼出坚强的意志,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七十年代末知青返城,同期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来吸纳这些新增的上千万知识青年,但是工业化进程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足以满足就业需求。大量年轻人滞留城市无所事事,导致城市治安恶化,83年启动严打……
90年代后期再次启动大学扩招,这一次终于踩对了节奏,2003年加入世贸提供了外部旺盛的需求,让大学扩招培养的几千万大学生产生了一波工程师红利。
没有工业化,就没办法发展教育!
经典例子就是南方的阿三,目前还有30%的人口是文盲,所以,“印吹”说什么未来50年阿三会超过兔子,我是决计不信的。文盲算什么人口红利?
4.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工业化之初,高积累就是一种必然。
即使是西方国家,通过大航海时代掠夺了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在工业化之初,资本家也拼命压榨工人,通过疯狂积累来攒出扩大工业生产的资金,工业革命早期工人阶级的待遇是骇人听闻的。
【在住宅方面,城市的贫民窟杂乱无章、破烂不堪,空气污浊,通风、排水、卫生状况恶劣。许多人住的是阴暗潮湿的房屋,不是下面冒水的地下室,就是上面漏雨的阁楼。住宅非常拥挤,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人,病人和健康人睡在一间屋子里,睡在一张床上。甚至屋子里都不具备栖身的条件,家具破损不堪,往往一下雨就漏水。房屋内外,其肮脏程度难以形容。
在穿衣方面,工人们穿的衣服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的,他们没有保暖的衣服。大多数人的衣服本来就不好,还得常常把比较好的衣服送到当铺里去。许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了。
在饮食方面,工人们吃的事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许多工人只能靠土豆充饥,而且土豆多半是质量很差的,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有些人甚至食用已经半腐烂的病畜或死畜的肉。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食品里掺假,如糖里掺米粉、咖咖粉里掺菊芭、可可里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酒精里加上颜料冒充红葡萄酒,等等。
——资料引自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疯狂的高积累才能让工业体系这个吞金兽飞速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开始反哺国民。但是工业化初期工人看不到反哺的前景,只能长期的奉献。
为了高积累推动工业化,兔子创造出一套票证制度,所有的日常用品全凭票证供应——包括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票证制度将食品与日用品供给压缩到最低。那个时代,有票证的居民相对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而没有票证的农民们,生活更加困苦。
各种票证
直到70年代,粮食生产在化工业支持下已经明显改善,居民的供应依然可怜。那时,一般城市居民每月供应23斤米面(学生是27斤)、4两油、半斤肉……那时,大部分国民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苦难的行军其实就是饥饿的行军。
记得母亲说过,70年代,有一天父亲实在熬不住,将家里唯一的奢侈品——一块上海牌手表卖了50元,跑到黑市买了10斤肉,两顿就吃的干干净净。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于肥肉简直就是一种类似图腾信仰的渴望——时至今日,很多那个时代的老人还是酷爱肥肉,包括烧白、红烧肉、猪蹄、回锅肉……
苦难行军中的日子是真的太苦了。服装千篇一律,食物勉强果腹,日用品短缺,文化娱乐单调乏味。
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职工名义年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78年城镇职工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57年85%。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年增长不足1%。
1978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人均消耗主要消费品,除了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油由2.42公斤降低到1.6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低到0.75公斤,家禽由0.5公斤降低到0.44公斤;水产由4.34公斤降低到3.42公斤。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是那个时代兔子生活的常态。
六亿人民不仅忍受了三十年最低的生活水准!而且忍受了三十年不分配经济发展成果!全世界有那个国家的国民能做到?但是,兔子却抗过来了。整整三十年,兔子吃糠咽菜几乎把每一粒粮食、每一件物资都省下来投入到工业化中!
三十年间,兔子国力在突飞猛进。
1952年——1978年全国GDP由679亿元增加到3600亿元,将近6倍!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由20.9%增加到47.9%。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有一个现象几乎被所有的人忽略了,那就是从1960年开始,在食物供应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兔子人均寿命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从1957年45岁左右,到1978年增长到67岁左右。
中国人均寿命曲线
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