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疫情最新情况: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逾1.6万例累计确诊逾165万例 疫情暴露美国民主实质就是金钱的民主!_美国疫情最新情况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26日6时30分左右,美国累计确诊1657441例,累计死亡98034例。与前一日6时30分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16811例,新增死亡病例362例。
此外,截至北京时间25日6时30分,在全美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州,累计确诊362764例,累计死亡29205例。另一疫情严峻地区新泽西州,累计确诊155092例,累计死亡11147例。
据美国广播公司5月21日报道,美国理发巨头“Great Clips”密苏里州一家连锁店,有两名发型师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使得140名与之接触的顾客可能被感染。
5月22日,斯普林菲尔德-格林郡卫生部门宣布,该地区一名发型师确诊新冠病毒,他在工作场所可能接触了84名顾客。据悉,该发型师是在前往密苏里州“高风险”地区旅行时而感染的。5月23日,卫生部门宣布该理发店又一名发型师感染新冠病毒,该发型师可能接触了同一家理发店的56名顾客。这两起病例的潜在接触时间均为5月12日至5月20日,持续9天。卫生官员称,这两名发型师接触的140名客户以及7名同事都将接受检测。
人民日报任平:疫情暴露美国民主实质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蔓延,美国疫情态势依旧令人揪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64万例,死亡超过9万例。然而在这个时候,美国一些政客还在忙着“甩锅”和党争,由此导致的抗疫低效和无序,即便在其国内也被认为是“灾难性失败”。
疫情之下,是竭力挽救民众生命还是片面追求经济数据?选票和人民哪个重要?这本是不难回答的问题。然而,美国一些政客的选择,不仅损害了本国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也放任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让世人看清了美国民主的本来面目。面对生死攸关的疫情,美国一些政客不是敬畏人民、尊重生命,而是想方设法谋取政治私利,先是鼓吹别国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后又对本国疫情轻描淡写,甚至寄希望于“病毒消失”,这既暴露了他们的冷漠冷血,也与民主的价值背道而驰。正如美国参议员在股市崩盘之前抢先抛售股票一样,美国一些政客在面对疫情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人民的生命安危,而是一己之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怎么可能控制住肆虐的疫情,又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选民?
新冠病毒无关意识形态,疫情防控需要尊重科学。但纵观美国的抗疫过程,却是科学让位于政治、人命让位于私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撰文指出:“美国的流行病学家们本来从一开始就试图遏制住新冠病毒威胁,但他们的工作迅速被政治化。”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前局长被撤职后坦言,美国政府在抗击疫情中“将政治和任人唯亲置于科学之上”;美国疾控中心撰写的《重新开放美国框架实施指南》,由于“过于规范”而被告知该指南“将永远见不到天日”;传染病专家关于过早重新开放经济和学校将导致不必要的死亡和痛苦的警告,也被宣称是“不可接受的”……如果连科学事实、民众健康都要让位于狭隘的政治私利,这样的民主制度,又怎么好意思到处推销?
今年5月,是美国的“老年人月”,发表在白宫网站上的《2020年美国老年人月公告》称,政府将尽其所能尊重和照顾老年人。但是,在这个特殊的5月,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大多数州1/3以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来自养老院等长期护理机构。不仅如此,一些美国政客竟然毫无人性地提出了“老人应主动为重启美国经济而牺牲”的冷血言论。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民主和人权的“楷模”,什么叫言行不一、什么叫极端虚伪,可见一斑。还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疫情主要的死亡群体是老人、穷人以及非白人族裔,连比尔·盖茨也只能无奈地感慨,有钱的美国人有机会多次检测病毒,而穷人则是到死都没有检测的机会。不难看出,在美国,所谓人权,只是那些有钱人才能享有的东西;所谓民主,也不过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其实,美国民主的深层次问题一直存在,疫情只是将其暴露得更充分。今年4月,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首席副监察长,因为在一份报告中称全美医疗物资“严重短缺”,美国政府就要求“换掉这个人”。疫情在美国爆发式流行以来,已经有多名美国政府官员被解雇,或是因为说出真相,或是由于政见不一,其根源还在美国民主的金钱政治和选票政治。如今,美国政坛“危险的报复模式”,还在不断上演。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思维,这种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的霸道做派,这种只顾党派倾轧、无视人民利益的残酷现实,哪里有什么民主的影子。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而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决定了,民主实现形式必然是多样的。但无论哪种形式,归根到底都应该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一再证明,倘若丧失了对人民的敬畏,哪怕机制再“精致”、说辞再“美妙”,这样的民主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奉劝美国一些政客们,还是收敛一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吧!多想想美国民主的先天不足与现实危机,而不是整天对别人指手画脚,这样对世界好,也对美国自身好。
美国疫情中的夹心人:我们做一点好事,让别人别老觉得中国人不好
他们在公益上的努力,几乎可以被看作一项人类社会实验,其结果将昭示人类本能中朴素的善意到底能不能抵抗住世界的恶。
17岁的焦宇桐(右一)和母亲黄玫(右二)将募集到的物资捐赠给美国当地医院。
林韦煌是陈秋玉的大儿子,今年15岁。他小时候可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父母在外地开餐馆,他在纽约跟着外公外婆住。作为家里的长孙,老人溺爱得紧,要星星不给月亮。可在学校,他又因为长得胖老被欺负,每次有人说他胖,他就会冲上去跟人打一架,常常搞得头破血流。他自己也说,那时候的确有些“anger issues”(脾气问题)。
所以要照他以前的性子,那天在公交车上因为戴口罩被人辱骂的时候早就一拳打回去了。那是3月初,纽约市关闭公立学校的前几天,林韦煌坐公交车去上学。当时纽约还很少有人戴口罩,但母亲陈秋玉和很多华人一样,眼看着疫情在中国肆虐,早早就让孩子们开始预防。一个醉醺醺的黑人看到林韦煌戴着口罩,在等车的时候就上来挑衅,问:“你有病毒吗?”到了车上,林韦煌掏出消毒纸巾擦拭座位,那个黑人又上来指着他对车上的乘客大声嚷嚷:“看那,他在干什么?”
别看林韦煌才上高中一年级,他已经长到1米78,又高又壮。可他当时什么都没说,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头转向窗外。“我一点都不怕他,但我现在不跟人打架了。”他说。
林韦煌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离了婚,陈秋玉一个人带着林韦煌和两个弟弟妹妹,又做餐馆又做指甲店,一周工作七天。林韦煌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我看到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工作那么辛苦,我觉得自己不帮忙还添乱实在太不应该了。”
从那儿以后,林韦煌不仅开始认真学习,还养成了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中极其罕见的一个习惯:帮妈妈做家务,打扫卫生、煮饭、备菜样样都做。这些年来练出的本事,在这次给医护人员送饭的过程中派上了大用场。
做一点好事
送饭这件事是这样开始的:纽约皇后区森林小丘地区的华人妈妈们在微信上有个妈妈群,平常就讨论一些带娃心得,疫情开始后,话题焦点转到抗疫。群里有个妈妈,先生在纽约西奈山医院西区重症病房,说现在病房爆满,医护人员中午都没时间出来买饭。妈妈们听得眼泪汪汪的,就想着能不能帮一把。有人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筹款,把钱攒起来给医护人员订饭。爸爸们也动起来了,有的亲自开车把饭送到医院。最开始连医护人员都觉得他们可能送几餐表示点心意就结束了。没想到就这么一顿一顿地筹措,西奈山西区重症病房的35名医护,连着吃了三个星期的热乎饭,直到医院情况缓和,医护人员说不再需要送饭了为止。
陈秋玉最开始是在林韦煌学校的微信家长群里听说的这件事,她马上要求加入。她家负责每个礼拜二给医护人员做一顿饭,每次做饭都是大人孩子一块儿上,蒸米饭、摘菜、装盒都是林韦煌带着弟弟妹妹们做的,陈秋玉和孩子们的继父高先生负责炒菜和送饭。林韦煌还带着弟弟妹妹画了一幅画送给医护,上面有一颗心、一座医院、一个地球和一个和平符号,还用中英文写着:“Thank you”和“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
这幅画被医护人员摆在重症病房的中央工作台上,这是林韦煌最激动的事。“医护人员收到这些东西很开心,我看到他们开心,我也很开心。”他说。
西区送饭结束后,陈秋玉家做的健康又美味的盒饭在医护人员中出了名,又有一家医院找到她,问能不能接着送,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家医院重症病房有40名医护人员,为此陈秋玉又买了一只电饭煲。
陈秋玉、林韦煌母子俩在疫情中不计成本为医护人员送饭,健康又美味的盒饭颇受好评。
做饭对她来说驾轻就熟,1993年她从福建长乐移民来到美国的时候正是林韦煌现在的年纪,住在当时还是广东移民地盘的纽约唐人街,不会英语也不会粤语,陈秋玉没什么朋友。读了一年高中以后,父母开了餐馆,需要人手,她就辍学进餐馆帮工,从此没离开过餐馆行业。
后来她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并不特别要求他们要学业有成出人头地,但很注重培养他们开朗健康的人格,希望孩子们能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交很多朋友,不要像她当年那样孤独。
“我参与送饭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一是现在本来就停工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有现在新闻里老说中国人不好,说我们把病毒带来美国,又抢口罩,抢洗手液。我们是小市民,又不能像政治人物那样发挥大作用,只能做一点好事,让别人别老觉得我们中国人什么都是不好的。”陈秋玉说。至于每顿饭的成本是多少?她却说不清,她根本没算过。
回报以朴素的善意
陈秋玉的想法跟很多在美国的华人不谋而合。疫情开始以后,美国针对亚裔的歧视性攻击急剧上升。在纽约,有亚裔人士在街上无端被人打一拳踢一脚,有亚裔护士上班途中在地铁上差点被恶意袭击者出车厢,至于那些被吐口水,被骂病毒的就更是司空见惯。
亚美正义进步会(The Asian 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跟其他几家亚裔组织合作推出了“向仇恨说不”网页,收集针对亚裔的歧视攻击事件,在过去的两个半月,收到了超过1600单。在纽约,市人权局从2月1日到4月30日已经收到了308单新冠疫情相关的歧视攻击投诉,其中四成以上是针对亚裔的歧视,而往年同期的歧视投诉案件都只有个位数。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也很抢眼。根据美国华人大联盟 (CAUFA)的统计,今年三、四月期间,全美各地区670多个华人草根组织自发行动、筹集了1500万美金,为美国的医院、养老院、警察局和其他机构捐赠了数百万个口罩,防护服等设备和无数顿免费餐。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善恶共存,总是有人在受歧视,也总是有人在献爱心。但大多数时候,这是两拨人。当人们被世界恶意对待的时候,他们很难不心存怨恨,或至少很难有余力去顾及别人,以德报怨这种事多半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可现在,在美国,上面两组数据的主角都集于华人一身。
这里面当然有出于自身利益的筹谋和考虑,但更多是源于人对同类超越肤色、国籍和意识形态的共情。在如今疫情胶着,中美关系又降到冰点的情况下,美国华人腹背受敌举步维艰。他们在公益上的努力,几乎可以被看作一项人类社会实验,其结果将昭示人类本能中朴素的善意到底能不能抵抗住世界的恶。
林韦煌在公交车上被攻击的时候,在与纽约一河之隔的新泽西,黄玫正忙着找口罩。网上有句流行语说,疫情阻击战,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这句话在黄玫身上得到了完整体现。
曾经在黑龙江大学教国际贸易的黄玫,1994年随工作外派的先生来到美国,在这里开始从事纺织品进出口生意,她家里有公司,还回中国开过厂,最重要是生意中积累下的进出口经验和人脉,让她在这次疫情华人捐口罩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月份疫情在中国开始蔓延时,黄玫就开始帮着武汉大学等海外校友会筹措口罩往国内捐。那时候美国口罩货源还充裕,但个人在网上购买,一次也买不了太多,黄玫就请美国的医生朋友们帮忙,以他们的诊所为名,批发订购防护物资。1月30日美国华人捐回武汉的一批2万只N95口罩就是黄玫筹措的。
3月,美国疫情开始告急,这时候美国已经买不到口罩了。“那时候微信群里有朋友开始感到内疚,说都是因为我们当初把口罩都寄回了中国,弄得美国到用的时候没有了。我说我不后悔,以前中国急需我们当然应该帮中国,现在美国急需了,我们也要帮美国。”她说。
黄玫开始调动自己在中国纺织行业的关系寻找货源往美国运。有一次找到一批货源之后,她在青岛的朋友连夜开车一小时到供货厂去提货,生怕晚一步就没有了。“那时候所有人都盯着口罩货源,与其说是买不如说是抢。”黄玫说。
医疗防护物资出口需要特别资质,申请起来耗时耗力应不了急,黄玫打了擦边球,走民用快递把货运来美国。这不是个简单的事,为了节省运费,在那边需要朋友们帮忙,把成批的货品拆开,去掉单独的包装重新打包。在这边她调动了所有的朋友帮忙接收,一家收几件。然后她开着车把这些包裹取回自己家,全家人,上至九旬父母下至读高中的儿子,一起拆箱,再按这边不同机构的数量需求,重新打包分发出去。
就这样像蚂蚁搬家一样,她帮美国方面搞到了20万个口罩和5000套防护服,有些她和儿子一起送到医院,有些是医护人员上门来取,有些通过美国的华人机构捐出,美东地区至少有50家医院收到了黄玫筹措来的防护用品。黄玫所居住的新泽西小城Englewood Cliffs,很多华人家庭也加入捐款发口罩的行列,有需要的邻居只要说一声都可以免费拿到。邮差来送信,她也不忘赠送几只口罩。她自己为此搭进来近五万美金,光打包胶带就用了十几卷,现在手里的快递单足有两本书那么厚。
在筹集口罩的过程中,黄玫常常会灰心。“就是觉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尽了全力还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让她鼓起勇气继续做下去的是个简单的想法:“多搞到一个口罩,可能就能减少一个人感染,减少一个家庭承受痛苦。”
在美国针对亚裔的隐性歧视一直存在,黄玫从小就告诉她的孩子,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比白人努力优秀百倍。疫情开始以后,这种歧视成了显性的,她有时候出门会从周围人的眼神中感觉到他们对亚裔的敌意,“眼睛里有怨恨”。但也常有收到口罩的机构和个人给她寄来感谢卡或送上小礼物,那阵子她经常会打开家门看到门口摆着一束鲜花或者一盘刚烤好的糕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