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疫情最新消息:确诊病例飙升至18607例面临失控风险 德国是怎么“抗疫”的?(2)
和德国联邦国防空军共建医院,确诊人数的激增,现有床位已经不足了(图片来自:Senatsverwaltung Gesundheit Pflege Gleichstellung / twitter)
德国与欧洲的共性与特性
如今德国的确诊人数已经破万,死亡人数不到100。但是随着医疗资源紧张带来的种种问题,死亡比例很可能会有所上升。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疫情存在太多共性,也有德国特色的内容。
意大利的确诊病例是德国的2倍+,但死亡病例已经是德国的8倍+(3405),医疗系统承压过大是重要原因(意大利,贝加莫,图片来自:Grabowski Foto / Shutterstock.com)
一方面在于,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经济中心与交通中心也成为了疫情集中地。
最严重的北威州与比利时、荷兰接壤,人口1800万,面积3.41万平方千米。它是德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著名的鲁尔区在行政上的体现。2017年GDP超过阿根廷一国,西北部重要城市杜塞尔多夫、科隆、多特蒙德、埃森都位于该州。
北威州是德国的经济发动机,伦巴第对意大利也是如此这次这两个发动机都是疫情最严重地区之一(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arcelClemens )
该州的交通同样发达,拥有世界最大内河港口杜伊斯堡港、德国最密集的铁路网、公路四通八达与邻国相连,不论通往德国国内,还是去往邻国都比较方便。
莱茵河是黄金水道,杜伊斯堡是其上的铁水枢纽,下游则是低地国家(图片来自:google map)
另一方面则在于民众没有做好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
新冠肺炎爆发突然,没有人能事先想到它会全球传播并造成如此规模的破坏。特别是当2020年2月中国还是疫情的中心时,欧洲各国显然没有做好疫情在欧洲传播的准备,相当数量的民众对于本国的医疗与自己的体质过于高估,但对于病毒过于低估,甚至会产生疫情不会出现在欧洲的错觉。
不戴口罩的他们走过来了(图片来自Dante Busquets / Shutterstock.com)
这种麻痹大意显然也影响了媒体对于疫情的报道。直到近期,德国媒体对于国内疫情的报道才开始变得铺天盖地,宣传起了居家隔离,民众也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了空荡荡的街景。
空空荡荡(2020.03.19.北莱茵,图片来自Erich Teister / Shutterstock.com)
不过在防疫上,德国的优势在于医疗业相对发达。德国拥有较高水平的医院,包括大约28,000张重症监护病床,可以很大程度满足重症病人的需要。
这部分得益于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培育起来的高端工业体系。这个国家有类似德尔格沃克(Dräger)这样的精密医疗设备制造厂商,开足马力生产,可以相对更好地保证呼吸机等重要医疗设备供应,这种工业能力是欧洲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
拥有生产呼吸和防护设备的领头公司,德国的医疗设备很好解决(图片来自https://www.draeger.com/en_sea/Hospital)
思路与效果
积极防疫的关键在于要趁早,需要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还需要医疗系统与民众积极配合,通过代价较大的强力防疫措施尽早扑灭疫情。
一旦疫情已经传播开来,再使用这种方式就会造成极大的代价,且效果大打折扣,意大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部队开始加入防疫检查,隔离和封锁会更严格(图片来自macri roland / Shutterstock.com)
虽然意大利政府在本土疫情爆发的第二天就做出了封城的决定,反应迅速,但是有专家认为意大利疫情已经传播了两三周,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完全排查。加之早期民众并不重视,意大利在付出了封国的巨大经济损失后,新增确诊人数依旧高居不下,并发生医疗挤兑,成为确诊人数欧洲第一,病死率奇高的反面典型,欲哭无泪。
医院已经住不下了,帐篷隔离不得不用上(图片来自faboi / Shutterstock.com)
但想在德国采取停摆式的强硬措施并不容易,且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甚至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危机,甚至引发比疫情本身更严重的危害。况且现阶段德国的疫情还在可控范围内,病死率非常低,医疗资源似乎可以应付当前的疫情,强硬措施的意义不大。
但也应该看到,在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面前,医疗资源的充足只是相对的,不足才是绝对的。医疗机构希望患者能分批次入院,病毒却不一定愿意给人类这个机会,所以德国采取了另一条抗疫思路——延缓峰值到来,尽量不采取停摆措施。
早在2月27日,内政部与卫生部就组建了新冠病毒危机小组,调拨资源、提供建议、研究对策,德国政府提前采购了医疗物资,包括从德尔格沃克采购10,000台呼吸机,以提高面对疫情峰值的救治能力。
意大利很可能拿不到货(图片来自:Reuters/ twitter)
不过德国对于民众的防疫宣传做得有些晚,以至于后来默克尔要用恐吓式的宣传,让民众了解病毒的危害性安心宅在家。而这么做的原理,是德国低密度的居住空间可以减少传播、让疫情高峰缓慢温和地来临,再配合提高医院的救治能力和容量,可以减少因为医疗挤兑导致的大规模传播、重症病人集中出现导致的医疗系统崩溃、降低病死率。
可以看出,德国政府选择了一条颇为冒险但成本较低的防疫道路,它的成功需要中国早期疫情研究的经验、较为充裕的医疗资源、能够对疫情做出判断的专家团队、较为配合的民众和能够灵活修改对策的政府作为前提。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若真延缓疫情峰值的来临、有效救治保持低死亡率,德国方案将是非常高效、有惊无险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一旦疫情失控,德国将会付出巨大代价,未必能比意大利更好,甚至更惨痛。
各国自有国情在此,经验无法套用是常有的现象。所以重点并不在于急着争论一种手段的有效性,而在于甄别每种方法是否匹配更多本国国民所认可的成本效益比。德式抗疫具有争议性,但德国联邦政府的准备也不可谓不充足,或许会成为这种特殊方式的历史样本。
但它究竟是成是败,仍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https://www.dw.com/zh/%E6%B3%BD%E6%9E%97%E8%A7%86%E7%82%B9%E5%AD%A6%E4%B9%A0%E4%B8%AD%E5%9B%BD%E7%9A%84%E6%8A%97%E7%96%AB%E7%BB%8F%E9%AA%8C/a-52659062
https://www.sueddeutsche.de/panorama/coronavirus-news-deutschland-1.4828033
https://www.faz.net/aktuell/gesellschaft/gesundheit/coronavirus/corona-maas-kuendigt-50-millionen-euro-fuer-heimholung-von-deutschen-16682841.html
https://www.sueddeutsche.de/wirtschaft/corona-medizin-geraete-1.4843825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制图:孙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