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文师:四方博弈,总统祭天!海地风云后续分析!
这几天世界很乱,海地、阿富汗、伊朗、欧盟,都不太平。
海地总统在家中被枪杀,土耳其介入阿富汗政局,伊朗发生大爆炸,英国不怀好意地利用德国入常问题挑拨德法关系,但无论德国还是阿富汗的塔利班,都不约而同地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关于海地总统莫伊兹遇刺这件事,我原本不想浪费笔墨,因为作为一个跟中国并无建交,而跟台湾保持所谓“外交关系”的政权领导人,说实话对于我们而言,他的死活其实无关紧要。
这点从官方并没发吊唁,而只是提醒当地侨胞注意安全上也可以窥豹一斑,但网上有些吃瓜群众却在毫无来由悲天悯人地悼念,这就未免有些自作多情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这幕海地政坛大戏剧情跌宕起伏,尤其是台湾当局牵扯进来之后,关于这幕大戏背后,到底谁是导演、编剧、演员、投资方等问题愈显诡谲,所以良师感觉还是有必要解析一番。
说实话,最初看到莫伊兹遇刺的报道时,我第一感觉这不是一则新闻,而是一个笑话。
毕竟,当连一国最高领导人,在自己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都能突然就被人破门而入朝身上狂射12枪,那这个国家还有谁的人身安全有保障?
一国元首家中被杀,这听起来难道不有几分搞笑吗?
不是在公共场合,主席台,或者马路上,而是总统府。
安保呢?警卫呢?
我想起了肯尼迪,同样是没有任何警卫受伤的总统离奇遇刺事件,但那次好歹是大街上,情节勉强能糊弄过去,但这次的编剧简直就像被剧组拖欠了八年工资而破罐子破摔一样,剧情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就连再狗血的好莱坞大剧,恐怕都不敢这么编。
以前我看《教父》,当看到马龙白兰度在自己地盘上被刺客连射六枪的情节时,总觉得或多或少有点儿演绎成分,但在这次见识了莫伊兹的遇刺过程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艺术来源于现实。
关于这幕刺杀大剧,目前有两个最大看点。
一、谁是幕后主使?
二、刺客在行刺之前,到底是否知道自己要杀的是谁?
先说第二个问题。
有读者可能好奇,刺客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刺杀目标的身份?
你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
从刺客非常专业的刺杀水准和一塌糊涂的逃跑方案来看,不排除在这场刺杀总统的大剧当中,存在着部分“演员”被“导演”或“投资方”忽悠的情况。
即投资方只确保演员们完成任务,而不负责安排撤离或全部撤离。
28名刺杀参与者,其中四人被当场击毙,部分在逃,剩下的有2人十分外行地躲在灌木丛中被抓,还有11人居然逃进了所谓的台湾“大使馆”。
随后,台湾当局同意海地警方进去抓人,这群荷枪实弹的武装分子未作任何抵抗,便束手就擒。
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如果没有渊源,刺客们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逃进所谓的“大使馆”。
此前有媒体报道,今年3月台湾所谓驻海地“代表”刘邦治曾因与莫伊兹总统发生过激烈口角,而被要求72小时内离境。
一个驻外代表,说白了就是传话筒,刘邦治跟莫伊兹之间的过节所投射出来的,其实是台当局跟莫伊兹之间的矛盾。
所以,在莫伊兹遇刺事件当中,台当局无疑应是一个嫌疑关联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三个疑似方:美国、毒枭、政敌。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首先,海地跟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地距离弗罗里达州最近处只有600英里,可谓不折不扣的美国后花园,它西临古巴,北濒大西洋,南与哥伦比亚隔海相望。
看到哥伦比亚的时候,相信熟悉老派港片的朋友们,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几个大字:哥伦比亚毒枭。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货易地,而近水楼台的海地,毒品交易自然也十分猖獗,毒贩的势力深刻地渗透进军、警、政府系统,跟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历史上,海地曾是法国殖民地,因盛产蔗糖和咖啡被摁在地上往死里薅羊毛,1804年海地成功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中美洲第一个黑人领导的共和国。
可惜好久不长,1915年海地又惨遭美国占领,熬了足足20年才重获自由,但从此受制于美国。
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之一,就是跟美国做邻居。
看看墨西哥、古巴、海地,就知道与虎为邻的下场。
墨西哥有句谚语:墨西哥最大的悲哀,就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有人说加拿大不是挺滋润吗?
敢问阁下说的可是美利坚合众国第51州,加拿大州?
作为与美国同宗同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五眼联盟里最坚定的跟屁虫之一,加拿大基本上跟美国的一个州没啥区别。
而非昂撒族系的拉美国家邻居们,则就没加拿大这般待遇了。
近50年来,美国一直在深度干预海地的政局,本次28个刺杀参与者当中,就有2名美国人(剩下26位是哥伦比亚人)。
刺客在行凶的过程中,曾一度自称是美国缉毒局的人,虽然这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没有人会傻到在作案时自报家门,但问题是,为什么偏偏要声称是美国缉毒局?
良师认为有三种可能:
一、打出缉毒局的幌子,减少行刺时遇到的阻力。
二、给警卫当中的内应们,一个事后说得过去的之所以不抵抗的理由。
毕竟,总统在家中被刺,整整挨了12枪,左耳、面部、腹部、右臂、左腿、左眼等部分被完爆,而警卫们却毫发无损,这种见鬼的事情,当事人警卫们在事后接受调查时,总得有个听上去还算合理的解释。
三、(部分)刺客被忽悠了,以为是在执行某项特殊任务,而并不清楚自己刺杀对象的真实身份。
近年来,美国对海地态度原本十分嫌弃。
特朗普曾称其为“shithole”,言语之中,满满的擦屁股都怕脏了手那般厌恶。
按说美国目前全部精力都在中俄身上,对于一个shithole这种犄角旮旯,貌似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安排一出总统刺杀大戏。
但考虑到台湾因素,则一切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一个轻易不被人察觉的细节是,海地是世界上极少数至今仍没有接种任何
海地的疫情严重到什么程度?
原本,根据海地1987年出台的宪法规定,一旦总统意外遇难,最高法院院长可以接班,但悲催的是,该院长最近刚死于新冠病毒。
也就是说,在总统莫伊兹遇刺之前,他的法定接班人,就已经感染新冠去世。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国元首的莫伊兹,对疫苗的渴望该有多么迫切?
而与海地毗邻的多米尼加,却早在5月份就已经采购了整整四批中国疫苗,多米尼加总统阿比纳德尔本人,也已经于5月5日接种了北京科兴疫苗。
同为加勒比海岛国,同样曾与台湾有所谓的“外交关系”,但多尼米加迷途知返,果断在2018年与台当局断绝关系,跟海地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外交上的光明大道。
试问,当海地看到多米尼加美滋滋地注射着中国疫苗的时候,心里作何感想?
作为海地总统的莫伊兹,又是否会萌生仿效多米尼加,也与台当局断交,弃暗投明的念头呢?
倘若他滋生了这样的念头,那是否会成为与台当局爆发矛盾的导火索?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与台当局关系千丝万缕的美国的嫌疑,也就合乎逻辑起来。
据美联社太子港7月9日报道,随着调查深入开展,暗杀事件显现出复杂的国际阴谋面目。
另据拉丁美洲新闻社网站7月9日报道,美籍雇佣军和准军事人员在海地的渗透并不新鲜。
2019年2月,有8人在太子港市中心被捕,他们穿着防弹背心,携带武器和通讯设备。在被捕后,他们声称在执行“政府任务”,而具体是哪个政府,他们始终没有说明。
在8人中,有两人曾是美国海军特种作战部队成员,一名曾是海军陆战队成员。
第三个嫌疑是毒枭。
海地政坛,早已被毒品渗透到千疮百孔,贩毒集团跟警察系统深度捆绑,利益共享。
这次被刺杀的莫伊兹总统,在从政前曾是“水果出口商”,上台之后,重新组建了海地政府军,以便从警察手里抢夺蛋糕,此举打破了游戏规则,可谓以第三者的身份,强势在警察和毒枭的固有利益集团当中横插一脚。
去年2月,军警双方就曾在总统府门口火并,双方各有死伤,9月份双方又再次爆发冲突。
事后,莫伊兹撤掉了警察局长诺尔米勒的职务,此举可能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
因为一个长期浸淫警界权力系统的资深代表,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身上捆绑的利益共同体,牵扯到很多大的毒枭头目。
最后一个嫌疑是政敌。
莫伊兹2016年2月就任海地总统,按说到今年2月已经年满一届,应该离任。
最近几个月,反对派一直在加紧逼宫莫伊兹,要求他下台。
但莫伊兹却说自己虽然2016年胜选,但他耗时一年才正式上任,任期应延长至2022年2月。
再加上海地定于9月26日举行总统、议会选举和宪法全民投票,反对派出于对夜长梦多的担忧,所以对莫伊兹痛下杀手,这种可能性也很高。
今年2月,莫伊兹就曾声称自己躲过暗杀,强大的“寡头势力”多次试图推翻他的政权。
目前,关于接下来谁将接管海地的国家政权,仍是一个谜。
鉴于原本的法定接班人、最高法院院长已经感染新冠死亡,那么按规定应由国家总理接任。
但目前海地有两位总理,一位是现任代理总理约瑟夫,一位是由莫伊兹总统原定本周将要正式任命的前政府部长亨利。
现任总理是代理,正式总理还没等上任,但任命人总统却先没了,那么这两位总理中,到底该由哪一位掌管国家呢?
该灵魂发问,成了海地政坛一大谜题。
多灾多难的海地,历史上被法国和美国轮流压榨,如今作为西半球最贫穷国家之一,约六成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政敌、毒枭、台当局、美利坚,四方博弈,最终莫里兹成了牺牲品。
总统祭天,就能法力无边?
莫伊兹走了,海地的悲惨岁月却远未结束。
因为天堂空荡荡,魔鬼在身边。
如墨西哥一样,海地离天堂太远,但离美国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