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孤独到不想说话!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今天的文章,
是从毛泽东最后一个春节联想到的,
挖了一些边角料,
但每个故事,
都有明确的官方出处。
1

这是《贺新郎·别友》的最终版本,把最重要的一句话改成“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可见在晚年的艰难岁月,毛泽东也没有退缩半步,反而比12年前更有斗志。
那个以天地山河为家的“江海客”,80岁的毛泽东已经做不动了,也不屑于做了,他要以一己之力造时势,给后人留下念想。
一边要和解,一边要扫寰宇,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其实在毛泽东看来,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他自己说的,毕生没有私敌,但是原则问题决不妥协。
03
看了毛泽东最后修改的《贺新郎·别友》,其实就可以猜到,虽然他极力释放和解的信号,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大部分老同志在精神上崇拜毛泽东,但是在日常工作上,更亲近与人为善的周恩来。
因为周恩来是资历深厚的国务院总理,也是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不论工作还是精神,他都更崇尚维持秩序。
有了秩序,国家才能稳定运转。
有了秩序,社会层次才不会乱。
所以在70年代前期,周恩来成为全国人民最喜欢的人,也是老同志们最亲近的人。
崇尚流动的毛泽东,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又如何与渴望安定的人们和解?
而且“亲密战友”不辞而别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失去缓冲层,再加上他习惯抓全局方向,把其他工作交给别人做,所以在那5年间,国家的日常工作就由周恩来负责,毛泽东的大部分决定,都要交给周恩来去落实。
于是两人的关系,又回到“遵义会议”前后的平起平坐关系。
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其实未必愿意以这种关系相处,但是没办法,有些事情他们也无法改变。
不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国家逐渐走出狂暴无序的状态,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行方向,经济复苏外交缓和,并且通过“四三方案”,成为“156项工程”之后,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
这些都为中国腾飞,打下扎实的基础。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时间进入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发表了毛泽东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到了黄洋界,险处不需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两首词出现在同一个版面,意义大不相同,一定要连起来读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首先是重上井冈山,那是毛泽东革命起家的地方,而且井冈山上有红军,经过22年革命奋斗,再造了红色的新中国。
第二首词劈头盖脸就是“鲲鹏展翅九万里”,那么谁是背负青天看人间的鲲鹏?谁又是被吓倒的蓬间雀?
两首词的最后结尾,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句是“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是什么意思,其实很明白了。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他还是那个倔强的战士。
这两首词发表8天之后,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工作人员送来政治局拟定的逝世讣告清样,毛泽东眉头紧锁,两眼流泪,一言不发。
这12个字是《毛泽东年谱》的原文,用普通语文水平揣摩一下就知道了,此时的毛泽东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是合作半生的战友去世了,他也时间不多了,根本不可能亲自处理日常工作,那些复杂的事情,其他人能扛起来吗?
另一方面是“平起平坐”和“斗而不破”的关系,彻底结束了,那些世上的难事,也可以尝试攀登一下。
于是两人商议好的继任人选,也作废了,换成一个面貌忠厚的年轻人。
到3月初的时候,全国县团级以上干部,收到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的通知,里面有几句话:
“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
“一些同志的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
“对犯有错误和缺点的人,我们党历来有政策,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互相帮助,改正错误,搞好团结,搞好工作。”
04
1976年1月30日,毛泽东度过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
他住在孤寂冷清的游泳池,没有客人来拜访,也没有亲人回家团圆,除了冷风以外,什么都听不到。
工作人员做了武昌鱼和米饭,在病床上喂毛泽东吃了几口,然后扶他到客厅休息。
只有几盏灯、几个不敢说话的年轻人,陪在毛泽东的身边。
他有点过意不去,便对张玉凤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有了毛泽东的同意,张玉凤才和其他工作人员到院子里,放了几挂鞭炮,算是有了点春节的喜庆气氛。
除此之外,9亿中国人民的春节欢乐,毛泽东都享受不到。
《毛泽东年谱》对这个春节的记载也很简单:“农历除夕,让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值班的身边工作人员到屋外放点鞭炮。”
然后就结束了。
极有可能他什么事都没做,就吃了几口饭,让人去屋外放了点鞭炮,这就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
这种感觉用凄凉都不足以形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孤独,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
同辈的人要么形同陌路,要么已经去世,只剩下他拖着老病残躯,躺在病床上苦苦支撑。
8个月后,他也撑不住了。
1976年9月8日,医生发出最后的病情通报,政治局委员到毛泽东的卧室,准备和他做最后的告别。
叶剑英走到病床前的时候,毛泽东突然睁大眼睛,情绪特别激动,嘴唇张开想说话,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因为心里着急,他的脸涨的发紫。
但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叶剑英看到毛泽东的样子,也着急的不行,可他也没办法,等了半天没听清楚,只能边哭边说:“主席,您多保重啊,您会好起来的。”然后就走了。
等他回过神来,才琢磨出不对劲:“主席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头脑还在思考,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要说什么?还有什么嘱托?”
他思来想去也没明白,毛泽东有什么事情要托付给他。
这个没有说出口的嘱托,永远随着毛泽东而去了。
参考资料:
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罗斯 · 特里尔
实录毛泽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李捷 于俊道
哪篇才是《贺新郎·别友》词的定稿? 郭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