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势出手,拨乱反正!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曾在1904年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俄国医学家巴普洛夫有句名言: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国界。
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家的国界?
我一直有个感悟:
从整个人类利益的高度来讲,科学成果共享虽然会让文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世界生态以国家为界线而泾渭分明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被奉为人类最高真理和权威的科学,难免会沦为某些恶臭帝国控制世界的武器...
12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
同时还提出十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具体内容见下图
看完这份文件后,我不由的想到了一个普通国人不太重视,但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经济军事等硬性指标的战场:
它,就是国际学术领域!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软霸权生态中,舆论霸权与学术霸权一同构建出全球化话语体系的双头鹰格局:前者以老百姓为基础,能自下而上影响价值观;后者以科学领域为基础,可自上而下影响国家发展路线(具体情况下面介绍)。
很遗憾的是,相较于舆论战场的敌我态势,想在学术打破所谓的西方权威桎梏,中国需要走的路或许更长。
可能会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这些年中国科技发展这么快,不论是起点还是现今成就都比舆论强太多,凭什么说走的路还更长?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对于此,很多年前我跟在华科读书的老同学聊天时,也有类似疑惑。
对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明明中国通过科研攻关取得的成果足以傲视全球,不可能在国际学术领域这么被动。
直到我对日本战后科技经济发展史有充足认识后,才明白一个道理:科学发展速度和研究成果并不是决定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核心因素。
二战结束后,有着明治维新经验的日本人,非常重视科学发展。在国会参议院通过的《关于科学技术振兴的决议》中,从政策扶持、教育深化、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对日本科技发展路线进行了系统性规划。
为此,日本政府每年在科研领域花费的资金,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直到前几年才被中国赶上。
而长达五十年的大规模投入也在世纪更迭之际交出来令世人惊艳的答卷。
三幅图说明一切——
图I
图I为2001年~2011年各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排名,11年间,日本共有9人获奖,与英国并列得主第二多的国家。
而在之后的2012年~2015年间,又有5名日本人获奖,相当于每年一名。
图II
图II为1982年~2012年间各国在五个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及排名趋势变化图。可以看出,日本所代表的红色曲线到2004年被中国超越前,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论文产出国的地位。
图III
图III为1963年~2015年间各国在美商标与专利局数量,日本以106.1万个领跑亚洲,比第三名的德国还高出两倍之多(中国有很多专利和商标没有赴美注册,所以数量差距有些明显,不是说没有)。
单以各项数据而论,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科技成就非常之强,包括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从日本引进了不少技术发展制造业。
既然日本科技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应该很强吧?
情况恰好相反!
图IV
图IV为世界十大顶级学术期刊排行榜,从所属国家来看,美国有7家,分别是英格兰医学期刊、科学SCI、美国科学院院报、细胞Cell、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自然通讯、先进材料;
英国2家,分别是自然杂志和化学学会评论Chem soc rev;
荷兰1家,也就是疫情以来中国人比较赞赏,单纯服务于科学而非政治成见的柳叶刀。
日本无一家入围!
即便范围放大到前15名,也没有日本期刊的一席之地。美国垄断3家,化学会杂志Jacs、美国医学会杂志、物理评论快报;英国1家,核酸研究;德国1家,应用化学期刊Angew。
也就是说,在直接决定世界学术霸权的顶级期刊领域,百分之百由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所控制,即使是他们最忠臣的跟班日本连边儿都没沾上!
日本科技和学术话语权因何对比如此强烈呢?
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近现代科技体系基石的基础科学完全由欧美国家奠定,他们通过先行者的优势把经验和成果纳入科技期刊,引后来者群起而效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
这对于三次工业革命均亦步亦趋在欧洲身后,缺乏基础科学积淀的亚洲而言,本身就是一块难以通过应用技术发展所能弥补的短板!
中国更是如此!
而当这种短板遇上了所谓学术权威的恶意引导,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柳叶刀2月7日发表的广东专家团队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这些年,由于我们很多学者对西方权威的盲目信崇,科研界和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四唯”的不良风气,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以前科研判断价值的标准是成果对社会、对国家的进步意义。
现在呢?
小部分或许会延续,可大部分衡量标准是你是否在自然、SCI等西方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是否获得过这些学术期刊的奖项!
请问:从毛主席时代立足于自立根生,坚决与天斗与地斗与帝国主义斗的中国科研,什么时候沦落到需要获得西方认可才算成功的地步?
这究竟是学术的进步,还是斗志和自信的丧失?
虽然四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起到了规范作用,但这种把西方学术权威生搬硬用发展到过犹不及的地步时,会直接造成两种十分恶劣的后果:
1.破坏我国科研生态和国际形象
2015年,美国Plagiarism Watch声称,在SCI医学类论文中至少有11篇来自中国的论文作假,因为它们有着完全一模一样的试验图表。
经过深度调查后发现,中国学者向SCI输送假论文的中间机构为巴西医学杂志GMR《遗传学和分子研究》。
该机构被举报疑似为研究人员跨国批量生产、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最大的群体便是中国医学研究者。据统计,2015年,GMR发表的中国学者文章高达1605篇,占总发表量78.1%。
当时Plagiarism Watch不无嘲讽说:
这个杂志离中国隔着十万八千里,影响因子(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主要看论文被引用频次)只有0.764,居然比巴西足球还受到中国学者追捧。
部分涉嫌论文造假名单,图源搜狐教育
无独有偶,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2015年,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中,而这107篇论文的创作者全是中国相关研究机构。
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在提交论文时使用了假冒评审人的邮件地址,评审人从未收到过这些论文,更没有做出任何审批。
根据科学网统计,在1997年~2016年中国被撤稿的SCI论文中,接近四分之三的稿件是由于学术不端而被撤回,其中剽窃最众,欺诈(编造、篡改试验结果)次之,虚假同行评议第三。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不是整个学术界把登上西方期刊视为金科玉律,又何来如此多学者趋之如骛?
不可否认,学术造假问题并非中国特有现象,但有两点需要强调:
首先,是我国相关部门对造假行为惩处不利,导致造假现象屡禁不绝,正如人民日报在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一事中的评价:
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其次,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目标,即打破西方垄断的国际学术霸权。这不仅需要我们的科学家在基础科学上做出贡献,通过硬实力杀出一条血路,更需要在国际上树立起标杆,通过软实力塑造基本盘。
我试问,如此负面的国际学术形象该如何梳起标杆,又该如何广纳同行,打破垄断?
2.使我国科研发展路线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
既然中国科技发展是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那是不是意味着,掌握绝对学术权威的西方国家能够通过恶意的引导,来间接影响我们科研人员的选拔和发展方向呢?
答案是一切皆有可能!
2019年,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经济学家陆大道针对我国学术界四唯现象毫不讳言的指出:
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
陆大道
比如高能物理的路线之争。
即长期以来科学界所争论的中国是否应该建设大型对撞机!
但在美国,盛宴似乎早已结束:1993年,在仅仅使用三百多天后,美国国会便宣布终止筹划11年、建造5年、总耗资超过82亿美元的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
为何如此?
当代世界物理泰斗杨振宁表示:
(对撞机)项目出成果可能不大,就算出了成果,50年内无实际意义!
没错,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基本上都在10~20年的周期内,便转化为可大幅提高国家实力的应用技术。如果超过这一周期,除了值得吹嘘之外,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这就像一万年前山洞中的猿人在研究“火”的构成一样,他们不懂火焰的化学性质、不懂燃烧过程的反应本质,他们只知道用两块石头去对撞产生火星,而由于击打出的火星熄灭太快来不及观测,他们只能抱着两块石头不断地击打。
他们确实创造出了“火”,但是对于研究本身或者希望从中找到发展机遇的国家而言,这又有什么意义?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高能物理学界手中的“石头”并没有创造出“火”!
2019年初,由欧洲诸国斥巨资打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完成了第二轮试验运转,结果依旧是令人悲观的:除了希格斯玻色子外,LHC尚未发现任何新的基本粒子。
换言之,欧洲花费170多亿欧元建造的全球最大粒子对撞机,除了让观众认识到更微观的世界外,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可谈。
然而,在欧美大型对撞机盛宴行将落幕之际,以SCI为首的西方学术期刊,却多次对我们科学界释放出暧昧的信号,希望中国接手高能物理实验的大旗,斥资千亿兴建大型对撞机。
如果中国真上当了会怎么样?
试想一下,咱们拉上一批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坐到海边去,数十年无所事事的只干一件事——朝海里扔钱,扔够200亿美元为止,这不是夸张,这是最大几率出现的可能!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大型对撞机从根子上就是错误的,将直接导致中国本就短板的基础科学以自由落体式的速度落后与西方。
举个例子:阿中、阿美、阿欧等几个选手在进行跑步比赛,就在阿中快赶上阿美和阿欧时,阿美突然假惺惺的对阿中说旁边有一条小道可以更快。阿中信以为真,头也不回的朝着小道狂奔,等他发现自己被骗重新回到赛道后,阿美和阿欧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更远处的茫茫丛山中...
这就是西方学术霸权的阴险之处:利用后发国家盲从和迷信的心态,刻意引导他们的科学界往错误的方向跑,进而自上而下的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路线。
所幸,中国识破了它们的诡计!
毋庸置疑,在基础科学领域处于落后位次的中国,确实应该向开创三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保持学习的态度,毕竟不管怎么说,当代工业文明是欧美先进科学思想下的产物。
就连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教诲我们,中华民族能传承五千年而延绵不绝的原因,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正所谓,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骄傲自满,夜郎自大,只会让近代被辱的历史重演,晚清和民国的前车之覆还殷鉴不远。
但是,学习的尺度不仅要适当,还需因地制宜,因己制宜。
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一股脑照抄全搬,那叫盲目跟风、盲目信从。长征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难道忘了吗?
今年来,教育部和科技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恰逢其时。
不对学术界进行系统性的拨乱反正,不改变他们“以西为尊”、“以西盲从”、“以西必准”的不良风气,我们的基础科研只能被西方学术霸权限制在方寸之间。
如此这般,即使我们在舆论战场上大获全胜,也难以打破美国以舆论和学术构建的全球话语体系双头鹰格局。
所以,清理四唯势在必行,消除西化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