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作者 :你爱我还是碍我 2020-03-06 06:15:44 审稿人 : admin

作者: 虚声
来源微信公众号:虚声
已获授权转载

01

历史巨人毛主席有一颗诗人的灵魂,绚丽多姿。
作为诗人的毛主席,对山水有独特的理解。
要问他对哪个地方的情怀贯穿一生?答案只能是武汉。
他的故乡韶山冲,见证了他“本我”的觉醒,但成年之后他很少在那里。
楚文化中心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与橘子洲头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在那里读书、并形成“王者之志”,但仅限于青年时期,壮年所在之时不多。
他井冈山、延安都曾留下过影响历史走势的文章,但主要限于革命战争年代。
建国后,他在北京呆得时间最长。
上海、杭州等地,他青年时去过几次,建国后也经常去;但留下的情怀元素不多。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思来想去,唯有武汉,在他人生的青年、壮年、晚年都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与不可磨灭的情怀。
这些特征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很明显。他在武汉最初留下的那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对比之前的《沁园春·长沙》和之后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作品,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多了几分沉郁,几乎不见其独有的乐观与豪迈。该诗的基调就是《沁园春·长沙》中的那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却没有“谁主沉浮”之豪迈。
最后两句更是心潮澎湃胜过湍急之江水。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诗词中只有长征最危险时期写的那三首“十六字令”,情绪比这里更急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也就是说,这首《菩萨蛮》在毛主席诗词中算是非典型之“异数”。
毛主席扮演的角色是历史巨人,其特质是安稳,泰山压顶不弯腰。1956年写于武汉的那首《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是他精神特质之基本面。为什么会在写这首《菩萨蛮》时这么的“怅寥廓”?
要问原因也很简单:这首词写于武汉,写于1927年(《沁园春·长沙》写于1926年)。
02
纵观中国文化史,毛主席堪称最后一位杰出的古体诗人。其豪迈之气象可比肩李白、苏东坡、辛弃疾。然而李白、苏东坡们比毛主席幸运,他们游武汉时,看到的是繁花似锦。因为早期的江汉平原原本为云梦大泽,那时荆楚核心是襄阳和荆州。详情不论述了,参考之前写的(立体史观之武汉,慢放快进都有奇观)
所以三国时代曹操进军长江流域,从荆州到赤壁一带需要水战,而不能用陆军。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赤壁之战后,孙权在夏口(武汉蛇山)建立军事重镇,作为和关羽荆州集团对峙的前沿。三国结束之后,夏口的军事功能丧失,其瞭望塔便成了景观台,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鹤楼。隋唐时代,江汉平原已经形成,所以唐宋时代诗人喜欢去黄鹤楼游玩。
尤其是李白,没事就去武汉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张含人之江东”、“送友人西飞帝王州”、“送林公上人游衡岳”、“送二季之江东”……那个时代的诗仙堪称社交达人,每次去武汉送友人都很欢乐,唯一的缺憾就是那首艳压群芳的《黄鹤楼》作者不是他。
毛主席和李白他们一样去过很多次武汉。诗人钟爱山水,楚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诞生于山水之间的文化,毛主席本就生长于楚文化的山水之间。所以毛主席很爱楚文化之中的武汉,很爱武汉的山水,尤其偏爱东湖。他在东湖梅岭的故居看上去并不起眼,就是茂密的枝丫覆盖着几幢低矮的石头房子,看起来宁静而内敛;但远处,左有磨山,右有珞珈山,水汽蒸腾,气势如虹,张力磅礴。
楚山楚水楚文化,应该是毛主席钟情东湖的第一个原因。
但是在1927年毛主席写《菩萨蛮》时,时代的主基调并不是讲山水讲文化,而是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精英们,都在为救世而奔走。毛主席留在武汉最鲜明的烙印是救世情怀。
03
武汉更是中国近代史的史诗。
如果说中国地图的形状像雄鸡,那武汉就处于鸡心的位置,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渝等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名副其实的心脏位置。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如果把长江看成一根扁担,武汉恰好处于肩膀的位置。
向北面临中原,向南直达珠三角。
沿长江向上直达巴蜀,向下直通长三角。
所以说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这个地缘注定武汉多姿多彩,尤其在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在占领武汉之后一飞冲天,在丢掉武汉之后走向衰落。曾国藩的湘军在占领武汉之前一直被动挨打,占领武汉之后气势如虹。孙中山早在1897年,革命事业未曾壮大时,就设想定武汉为首都。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18岁的毛主席准备到武汉参加革命军,因交通断绝而折回长沙,参加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大兵。
建国之前,毛主席至少6次到过武汉。1918年毛主席第一次到武汉时,住在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受其启发回长沙后创办了“文化书社”、驱赶军阀张敬尧。
青年毛主席曾经在上海有过一段峥嵘岁月,但是他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在上海,随即离开。1926年末,毛主席在红巷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启革命救世的新篇章。
如果说毛主席在上海的岁月用“潜龙勿用”来形容,那么在武汉就是“见龙在田”。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取名为“见龙篇”。
因为在武汉,他已经让未来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
1927年2月,杨开慧带着幼子毛岸英、毛岸青,随毛主席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毛主席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调查报告之一)时,怀着身孕的杨开慧一遍一遍帮着誊抄。当年的4月4日,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在武昌同仁医院(今武汉三医院)出生。
这是他们一家人最后的团聚之日。1927年8月,毛主席准备发动起义,把妻儿送至长沙。没想到这次竟成永诀。其后杨开慧丧命于军阀何键之手,毛岸龙又在乱世之中走丢。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他对首位恋人兼同志的记忆停留在武汉,对第三个孩子的全部记忆停留在武汉。所以在毛主席内心深处,武汉凝聚了其亲情之情怀。后人知其是顶天立地的历史巨人,又有几人能理解他内心深处之柔软?
但毛主席在武汉开启的是救世篇章。
04
毛主席真正的救世起点在1927年。因为在那一年,号称孙中山继承人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组织被迫从文斗转向武斗,拿起枪杆子。但是在拿起枪杆子之前,首先需要思想基础。
1927年8月7日,组织在汉口开会。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的路线方针。那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会议。因为毛主席在大会上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枪杆子出政权的经典表述。
这个经典论断包含两层内涵。
短期意义上讲,提出组织的重心应该从笔杆子转移到枪杆子上面。很多时候,这个论调毁誉参半。
毁者认为,这是赤裸裸地推崇暴力。
誉者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长期看,其伟大之处在于重拾中华尚武精神,给武者(枪杆子)应有的认知与尊重。近代中国之所以如此狼狈,除体制落伍、政治腐败、经济贫乏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武精神的缺失。其实要论落后,彼得大帝时代的沙俄更落后,远比同时代康熙的清帝国落后。但是彼得大帝之后的俄国一直在扩张。康熙之后的清帝国逐渐腐化,丢失土地。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被阉割了尚武精神而已。
宋朝之前,中国的尚武之风也很强劲。
宋朝开始全力推广科举制,提倡文人治国,这步棋不错;但对尚武精神进行了制度性阉割。文人高高在上,高谈论阔,叽叽歪歪。武者开疆守土,却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马背上的元和清,一旦全盘接受文官系统那一套,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旦遭遇挫折,特别是外战失败,文人要么到祖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乞求祖先显灵;要么找地方自杀,显示刚烈;要么跻身风月场所或书房阁楼中消极避世,装出一副清高嘴脸;又或者以为天要变,直接卖身敌人,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就算一腔热血救世,常常悲壮有余而效果不足。比方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何其壮烈,何其不值!早期的革命党也一样,不畏砍头流血,但大好的头颅却白白被砍,何其壮烈,何其不值!
不论多么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主张,没有执行力都是镜花水月。鲜花不会从镜子中走出,水中永远捞不出月亮。古今中外,任何伟大帝国都需要强大的武力,有了武力才能谈生存。历史上最富裕繁荣的宋朝,因为没有武力,成为马背民族蹂躏的对象。
所以要想救世,必须重拾尚武精神。
如果从宋朝算起,尚武精神已经被阉割千年,要拾起来谈何容易。毛主席非比寻常之处在于,他用一个简单明了的论断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勇者未必无敌,但必须无畏。
无畏,即尚武精神。
05
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毛主席,就是他一生中的“见龙”之时。
会议结束后,接替陈独秀工作的瞿秋白想让毛主席去上海中央工作。
毕竟毛主席中共三大时就是中央秘书长,排在陈独秀和李大钊之后。李大钊死了,陈独秀靠边站了,新中央战略转型,需要新人。毛主席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所谓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
毛主席这么选择其实很简单,就是解决天下人的吃饭问题。当他还在韶山冲当小农民时,饥民到他家强吃强拿,他爸爸气得半死。他非但不同情他爸爸,反而站在多数派的饥民那一边。因为在他看来,既然都是人,那么占据大多数的饥民没理由挨饿,也应该吃饭。
以毛主席当年的能力,如果只考虑自己,那么他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他在上海时,在国共两党之间级别都很高。但是从救世角度讲,他要的不仅是他自己活得好,还要终结乱世、给天下人一个安定的环境。
1927年的毛主席34岁,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搞秋收起义。
在此之前的34年人生中,他幻想过、梦想过、挣扎过、失望过,如今终于面对现实,以书生身份走向战场。他要消灭各种各样的军阀、土匪、强盗、二杆子,解决天下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为此他牺牲了兄弟、妻子、孩子等亲人。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所以1927年的毛主席登黄鹤楼,无法像李白、苏东坡那么潇洒,因为他内心深处思虑太多。李白、苏东坡说到底就是文人,无需考虑政治军事问题。毛主席也是文人,但还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优先考虑政治和军事层面的事儿。所以那首《菩萨蛮·黄鹤楼》看到的不是豪迈,而是“怅寥廓”。
此后的22年,毛主席带领一支崭新的军队完成建国。
终于,四分五裂的华夏大地再次凝聚成一盘棋。
终于,华夏大地之主人又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他,人生也从中年向晚年过渡。
但是他对武汉的眷恋,更深了。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毛主席先后48次到东湖,最长的一次住了178天,累计居住时间仅次于北京,接见过64国的94批外宾。东湖宾馆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湖北中南海”,很多决策都是在那里做出的。
06
1953年2月,毛主席在建国后第一次到武汉视察,此时抗美援朝已经基本结束,要进入大建设时代。毛主席想去汉阳看看,但苦于没有桥。他亲自到黄鹤楼一带勘察,决定在龟山和蛇山之间架设武汉长江大桥。
毛主席一生,酷爱游泳,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他最爱的还是游长江。他一生42次横渡长江,17次在武汉。最后一次游长江时已经73岁。其精神与体魄之强悍可见一斑。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前夕,63岁的毛主席视察长江大桥施工,并且在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之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建国之后毛主席心境最为平和的一首词,引而不发的豪迈,含而不露的霸气;和《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意境正相反。它的境界不输任何诗人在武汉写的任何诗词。和当年李白与苏东坡去武汉时的心情相比,又多了一层建设者的情怀。

毛主席的武汉情怀 · 见龙篇!

1957年9月,大桥通车前夕,毛主席从汉阳桥头一直走到武昌桥头堡。晚上回到东湖梅岭后,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纪念碑。长江大桥结束了武汉三镇之间只能靠渡船交通的历史。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武汉进入大历史的快车道,飞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大武汉。
纵观毛主席一生,青年、壮年、晚年对武汉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情怀。他的这种“武汉情怀”,在山水人文?在救世情怀?在亲情?在建设?这些肯定都有。至于比例是多少,估计没有人能分得清。即便他自己,能分清否?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