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锐解局:中美博弈的三大误区,千万不要看轻了美国!

作者 :无力欢颜 2019-07-24 11:32:53 审稿人 : admin

  今天我们再从心态的角度分析下国人在中美博弈中犯的错误。

  从2018年开始,中美关系从有限合作转向为大范围对抗,标志性事件是3月22日白宫对中国掀起的经贸大战。

  今年无疑是两国关系最艰难的一年,这种艰难的情况还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因为中国在经过为期一年的防守后,已经进入战略反击阶段,从关税问题到制裁企业清单,我们正有条不紊的在各个领域发起对美国的反击。

  而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习惯了四处作威作福的日子,中国的反击让他们从心态上很难接受。所以即便特朗普最终签署了协议,在赢得大选后也多半会毁约。

  那么,明知道美国有毁约的风险,中国为什么还会谈判呢?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问题,这也是锐结局此前多次强调的:即不论中美最后能否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对我们的围剿是不可能停止的,这是由美国精英阶层的战略思维被修昔底德陷阱主导而决定的,并非两国经贸利益决定的。所以这张协议对中美关系的整体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

  而中国仍然推进谈判的真正原因有两点:

  一是为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争取调整战术的时间;二是让全世界各国知道谁才是和平的维护者,只要美国胆敢再次撕毁和约,在中国坚定推进谈判的对比下,美国的形象就会相形见绌,并削弱其全球信誉,这对打击美国的霸权至关重要。

  当然,复盘整个中美博弈的进程,虽然美国犯的错误很多,但咱们的问题也不少。对于目前及以后的关系,很多事情让中国人出乎意料。

  第一个出乎意料:没想到特朗普如此敌视中国。

  在竞选的时候,特朗普就屡次对中国开炮,他把中国形容成“全球经济侵略者”和“美国梦最大的敌人”,他扬言在自己当选后,一定会从中国身上讨回美国曾经失去的“东西”(贸易逆差、进军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鉴于历次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都有候选人拿中国问题煽动选民情绪,许多学者信誓旦旦的保证:即便特朗普真的当选了,对中美关系影响也不大,因为中美广泛存在的利益是特朗普无法抗拒的因素。

  不信你可以翻翻16年的新闻,这样的画面肯定层出不穷。

  但没想到特朗普政府真的对中国动手了,不仅在贸易领域对华全面开火,更是开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并利用美国所掌控的国际舆论霸权,在全球各个层面疯狂的妖魔化中国:比如彭斯造谣中国的对外援助有债务陷阱,班农将“一带一路”倡议污蔑成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扩张计划。

  在白宫不予余力的抹黑下,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形象俨然已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国际贸易大流氓”,“中国威胁论”由此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二个出乎意料:没想到白宫下手如此快、准、狠。

  中美经贸关系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在合作双赢的模式下双方每年已形成万亿美元以上的利益关系(特指中美贸易总额+美企在华市场,因为很多在华盈利的美企没有将赚回的钱存到美国,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因此很多国人坚定的以为,美国不会对中国动手,也不会对与美国有着密切经济往来的中国企业动手。

  但结果恰恰相反,美国不仅对中国企业动手了,更是以史无前例的打击规模对中国动手了。翻遍全球贸易史,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像美国这种300亿、500亿、1000亿、2000亿的叠加式增收关税,其方式和规模在美国及世界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是为什么经贸战前期投降论大行于世的根本原因,因为很多人当场就被打懵了,这些人从没有见过美国如此大动干戈,所以他们只想尽快的平息美国人的怒火。

  第三个出乎意料:没想到美国国内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竟高度统一。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美国国会永远是被不同利益所分割的群体,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因背后的利益集团取向不同而大肆争吵,中美关系更是如此。

  诸如苹果、高通这样的ICT公司在中国了很多钱,所以很多人天真的以为美国内部也有亲华派,他们会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替中国挺身而出。但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国内从政界到军界再到商界、金融界,均在对华问题上形成了统一战线。即便是在诸多问题上分歧不断的民主、共和两党,也高度支持特朗普对华的敌视战略。

  而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以资本利益为主的美国企业们,竟然在这次中美经贸战中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且不余遗力的执行白宫对华政策。

  比如华为是谷歌五大主要海外客户之一,白宫17日将华为列入禁止清单后,谷歌18日就向所有员工发送不得与华为有任何官方往来的邮件,并在22日宣布中止对华为的安卓授权。如此高效的执行力度,连很多中国企业(特指民企)都自愧不如, 其对国人所产生的震惊是完全可想而知的。

  基于以上三点出乎意料的现状,中国人必须要对美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如果我们还不能从思维观念上整体性的调整对美认知,那么在接下来的战略和战术上,必然会出现跑偏的情况,更有甚者还会导致重大错误的发生。

  第一点认识,不要指望美国政府永远只会贪小利而忘大义。

  当前许多人有个共同的认知:即美国总统只是政客,他们只注重自己能否当选以及在任期间的利益。这个说法其实也没错,小布什和特朗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然特朗普也不会在2020年的大选前与中国进行谈判。

  但我们不能天真的以为美国总统就是美国政府的完全代表,在总统的周围,有一个由各界人士组成的庞大智囊团,他们有战略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学家…这些人都是美国精英中的精英,超强的政治手腕往往使他们能在利益集团、总统、国家利益之间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点。

  当某一决定国家前途的决策问世后,智囊团还会动用自己背后的力量,来推动美国各界人士对这个政策的支持。

  第二点认识,不要以为美国一直是“纸老虎”,他有时候也是“真老虎”。

  毛主席对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战略判断并没有错,但任何判断和计划,都要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去分析。

  由于美国精英阶层在修昔底德陷阱下对中国复兴所产生的恐慌,进而导致他们在各个场合不余遗力的打击我们,此时的美帝国主义很明显不是“纸老虎”,而是为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疯狂撕咬别国的“真老虎”。

  第三点认识,不要认为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美国是一个非常世俗化的国家,说得难听点,就是很现实、很在乎金钱利益。他们总鼓吹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令人感到十分恐惧。

  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信仰,所谓的基督徒或文明的冲突,只不过是他们妄图团结西方各国一致围堵中国噱头。因此我们的对外战略上不能染上太隆重的文明色彩,一是不让美国的阴谋得逞,二是很多国家只在乎实实在在的利益,而非多么璀璨的文明熏陶。说句现实的话,很多人没有那么大的格局。

  第四点认识,不要天真的认为美国的政权更迭会改变他们的国家战略。

  经贸战打响以后,中国网上有个很火热的讨论:如果特朗普没有赢得大选,中美关系是不是就能够避免今天的战略冲突。

  这种说法代表了国人对美国普遍的认知误区:希望通过美国的政权更迭来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不可否认,不同政党执政下的美国政府在很多政策上都有分歧,比如奥巴马时期的全民医保法案,就被特朗普政府给废除了。但在对待全球战略对手的问题上,一旦那时的美国政府定下基调,后来者必然会不余遗力的继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在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产值国后,奥巴马政府就以重返亚太的战略定下了制衡中国的基调。

  2016年末,白宫科技顾问委员会曾向奥巴马提交一份名为《给总统的报告:维持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军地位》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芯片制造商和美国的国家安全,并建议对中国芯片产业采取更严密的审查。

  奥巴马在阅完之后做出批示:

  ——我们认为,中国的政策正在以破坏创新的方式扭曲整个市场,削减美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两年后,作为民主党政治死敌的共和党政府,却罕见且高效的执行了奥巴马政府的指示,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展开制裁、封锁、处罚等一系列打击措施。由此可见,在重要问题上尤其是对华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指望通过美国的政权更迭来改变他们当前的国家战略。

  第五点认识,不要执着的相信我们只是在与美国一家作斗争。

  美国既

是一个国家,也是西方社会的一杆旗帜。他不仅依托北约、《美日安保条约》、《美韩同盟条约》等军事工具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同盟帝国,更在利用金融集团的强大影响力,以资本为利益纽带,在全球各国培养己方的势力。

  所以只要美国一行动,很多国家就会火速跟进。也许有的国家不甘心也并不情愿的沦为美国的马前卒,但他们内部强大的亲美势力也会逼迫政府跟进。

  比如加拿大,特鲁多政府是极其不情愿与中国撕破脸的,因为对中国的贸易出口对整个人口稀少的加拿大而言尤为重要。但加拿大是五眼联盟的创始国,其内部早已被CIA渗透的千疮百孔。他们没有完整的外交权,所以才导致了美国越过特鲁多政府,指示加情报部门和警方非法扣押MWZ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

  美帝之所以强大到风光无两,就是因为在他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在许多国家培养了亲美势力。因此我们不是和美国一家在战斗,而是和华盛顿控制下整个美同盟帝国在战斗,这一点中国人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长路漫漫,唯坎坷与艰险作伴。

  纵观世界史上的历次大国博弈,向来都是以“世纪”为年限注脚。短则如美苏冷战,半个世纪五十年;长则如俄土交锋,三个世纪十次战争。

  中美博弈亦

是如此。

  我们现在需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中美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博弈,至少要持续五十年时间甚至更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这场历史大戏的前奏,更多的艰难困苦还在后面。

  这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共和国人的光辉时刻!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