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毛主席心路!

作者 :梦城紫 2021-11-24 10:50:19 审稿人 : admin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这个标题或许不是那么准确。但因为这几天一直在看相关资料,有不少感触。
我想把这些感触写下来,就拿这个心路为题。
因为很多朋友对毛主席非常尊崇,认为毛主席很多卓越的才能是天生的;因此大凡涉及到毛主席的文字,见不得平凡的字眼。这篇文字可能有所争议,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图片


01 农民开局
毛主席的人生开局是农民。中国历史上的开国领导者中,或许只有朱元璋起点比他低一点(没办法,朱重八把开国领导的开局降到地平线以下)。他的父亲毛顺生算是农民中的精英,并且按照农民思维培养他。
所以他在童年时代就熟练掌握了拔草、捡柴、放牛、拾豆子、收庄稼等等技术手段。这些都是当农民的基本功。
他之所以能走出韶山冲,原因大致有三个:
原因一,读书学习的能力。
古今中外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读书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之一。现实中禁锢大多数人的所谓社会阶层,对少数人来说只是往上走的阶梯。那少数人,读书学习通常很牛。
论读书学习,毛主席是历史级别。他从童年开始,基本上利用了每一个空隙读每一本能读的书。这种读书的恒心与天赋,历史上真的不多。
其二,勇者的性格。
读书学习能力强的人固然不多,而读书学习能力强且有勇者性格的人更少。
毛主席高高的个头,外表一直很斯文,但性格非常强势。这种特征大概是天生的。拥有这种性格的人,通常有巨大的勇气。
正如司马迁总结,“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毛主席就是那种“怒而色不变”的类型。
正是这种巨大的勇气,让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诸如发动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四渡赤水、抗美援朝、发动WG时,会做出惊人的决断。
其三,对时事的敏感性。
读书学习能力强、性格强势的人很少,如果再加上对时事的敏感性这条,基本上凤毛麟角。毛主席对时事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诗词和文章;二,战场和社会实践。
不论诗词文章还是战场,他都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加上敏感的洞察力,无往而不利。
正是这三点原因让他倔强地走出韶山冲,从农民蜕变成知识分子。
02 知识分子
农民蜕变成知识分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是一个过程。比方说在进入一师之前,他身上的农民特征还非常明显。
毫无疑问,他是在一师完成农民向知识分子蜕变的。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节点,就是那篇《心之力》文章。我个人认为,完成《心之力》意味着他完成了农民向知识分子的蜕变。
关于《心之力》有不少质疑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和他中后期时代的作品风格不一致。有质疑很正常,前几年还有声音质疑《沁园春·雪》不是其作品。
但至少从我的认知角度讲,《心之力》就是其知识分子时代的代表作,体现出一个有理想情怀的知识分子的认知与追求。
实际上来说,毛主席的知识分子之路其实很纠结,主要体现在三个节点。
长沙节点,作为知识分子的毛主席,在长沙还是比较成功的。凭借一支笔,在媒体领域干得有声有色。而且他还凭借一腔热血,用笔杆子硬撼军阀张敬尧,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
北京节点,毛主席离开长沙去北漂那段时间过得比较清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写的那篇《“北漂”入世 · 超我篇》;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在疯狂吸收各种新思想,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上海节点,上海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毛主席的蜕变之地。1920年到1924年那段时间,他前后多次去过上海,从最初的清贫到后来成为国共双方高层领导,上升速度非常惊人。他本可以因此而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还是走上救世之路。
人间道路千百条,每一条都很难走;若论最难,当属救世之路。
若论救世之心,毛主席很早就有。但真正意义上的救世之路,光有救世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可行性。毛主席的救世之路,是从他把主要精力开始向农民阶层转移开始的。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节点,就是1925年写下那首《沁园春·长沙》。它是毛主席放弃上海滩的荣华,把精力转向农民阶层的转折点。那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他真正走上救世之路后发出的最初的感叹。
正是在救世之路上,毛主席从知识分子蜕变为军事家和政治家。
03 军事家
当人们谈论毛主席时,首先会把政治家的头衔排在前面,军事家头衔排在后面。但如果对照其一生轨迹,他是首先蜕变为军事家,之后才蜕变为政治家。
在立体史观中,军事家有两种,要么是构建一种广为流传的军事系统,如孙武或克劳塞维茨;要么拉起一支战斗力非凡的队伍,如成吉思汗或努尔哈赤。毛主席属于两者兼修,既构建了军事体系,又拉出了一支无与伦比的队伍。
论述枪杆子出政权,不能证明他是军事家;发动秋收起义,也不能证明他是军事家;三湾改编才奠定了他军事家的身份。
三湾改编的原则内容主要就是下面三条。
原则一,实事求是。
军事上常见的现象就是虚张声势。万人号称十万人,十几万人就敢号称百万大军。然而毛主席没有那样做,他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原本的一个师缩减为一个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二营空缺),另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不搞假大空。
不仅如此,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毛主席宣布,去留自由,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相当于说,对将士们开诚布公。
——实事求是,自信的表现。毛主席自信可以把队伍带到理想状态。
纵观中共发展史,实事求是,一直是最高原则。大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时期,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搞经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偏离这个原则,就会遭遇挫折。
原则二,党指挥枪。
那个时代军阀遍地,不受制约,百姓深受其苦。
毛主席明白,如果枪杆子和老百姓对立,就是危害四方的猛兽;如果枪杆子为老百姓服务,将会战无不胜。
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把枪杆子置于组织领导下,也就是党指挥枪的原则。
毛主席要求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图片

如此一来,不仅把松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发挥集体领导的力量,而且可以让组织起来的党员带动非党员,把整个队伍凝聚起来。
这个原则从未动摇。每一次党代会,就要确认一下这个原则。军报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出声音,确认这一原则。这个原则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历史上看,军队要么是皇帝家,要么是军阀家。党派拥有军队始于国民党。但是国民党对军队控制力不足,稀里糊涂的,始终没能解决军阀问题。
党指挥枪相当于,把军队制度化,彻底摆脱了对强人的依赖,有了可延续性。
从此以后,“党指挥枪”和“枪杆子出政权”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保障了枪杆子为人民服务,又给予枪杆子足够的尊严。这是历史巨人才有的手笔。
第三招,给民主。
都知道军队等级森严,最讲秩序。军令如山,军法无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讲什么民主?之前从没有人在军队讲民主。
军队有民主可讲?在毛主席的世界,有。
具体措施: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权限包括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长官要受它的监督。
其实民主并不高深,任何组织都能用。要知道军队虽然讲秩序,但秩序只是级别高低、职能不同而已,并非人本身高下有分、贵贱有别。这些道理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毛主席本人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当时行军非常艰苦,特别是失败之后的行军,更为艰苦。不仅衣食无着落,还要躲避敌人的追踪。毛主席本人虽然是队伍一把手,但他不搞特权,和士兵一样穿草鞋行军,脚被草鞋绳擦破,忍痛前行。
将士们觉得领导太辛苦,临时捆了一副竹竿担架,要抬他走,他坚决不肯。他告诉大家:“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
毛主席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们将战无不胜。我将带你们勇往直前,我将带你们开天辟地。如此便把他的魂魄融入队伍。
毛主席通过这三招解决了困扰中国军事家千年的难题:让军队从依靠强人变成依靠制度。
04 政治家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是在井冈山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更为确切地说,是在八角楼上完成蜕变。
现在谈起井冈山,绝大多数人都怀着崇敬无比的心情。实际上现在人越是崇敬,就说明当时面临的困难越大。
毛主席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如何在交通闭塞的山地生存,还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大家离开井冈山指明方向。
除了打仗之外,毛主席在井冈山还干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第一件,在八角楼的灯光下读书写文章。
其中最重要的两篇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之前在文章里说过,这两篇文章:
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阐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为组织未来指明了方向。
这些文章还不足以诠释他作为政治家的全部,因为所有这一切的根基是土地改革。
第二件事,便是于1928年12月制定《土地法》。
当然那版土地法并不完善,但确实解决很多问题的起点。有了土地法,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才有可能落实,马列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实现。
正是在井冈山上,原本已经兑现军事家实力的毛主席,跨界成为顶级政治家。
05 领袖到历史巨人
有人认为毛主席是天然的领袖。如果对照毛主席的人生轨迹,是长征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长征之前,虽然毛主席已经兑现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华与魅力,但毕竟上面还有中央,中央上面还有共产国际。
无与伦比的长征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必须把毛主席推到领袖位置上,让其充分统筹军事和政治资源,才能取得胜利。
毛主席历史巨人的地位很大一部分来自建国之后。鉴于那部分内容的敏感性,这里暂且略过。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