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戎评:欧洲一片乱象,却把中国竖成了箭靶

作者 :灯火未阑人散 2021-10-30 18:31:45 审稿人 : admin

  近期,围绕台海的一系列博弈日渐激烈,除了美日频频试探,欧洲也动作不断。

  28日,窜访欧洲的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继接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后,临时增加访问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释放了非同寻常的信号;

  29日,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莱恩表态称,支持立陶宛与台湾互设代表处,强调成员国有权与台湾深化关系。如中国对欧盟成员国威胁、施压,欧盟将采取反击;

  此外,根据台媒报道,欧洲议会议员下周将组团“访台”,并将会见台当局高层官员。

  联想到上周欧洲议会通过的“涉台法案”,近期欧洲对华是一个炸弹接一个炸弹,与美国的打压升级相呼应,力度空前之大。

  欧洲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卖力了?

  其实抛开与美国的合作,远离“战场”的欧洲并不只是一个“帮闲”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欧洲本身也有对付中国的动力。

  这个逻辑和美国的战略遏制还不一样,具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建立“主权欧洲”的需要。

  近十年来,欧洲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恐袭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重重考验,刚退休的默大妈之所以评价极高,就是因为在之前的历次危机中充当中流砥柱,让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稳定住了。

  但是大局是稳住了,欧盟这个抱团机制的根基却动摇了,内部各种冲突、分裂,民粹横行,主流政党颓败,队伍人心都散了。

  这还不是最糟心的。

  更糟心的是,随着特朗普祭出“美国优先”的大棒,在国际舞台上大搞唯我独尊那一套,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欧洲突然发现,原先游刃有余的国际秩序彻底变了,中美在那边大碗大碗地拼着酒,而自己居然已经不坐在主桌上了。

  我欧洲好歹还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统一市场,怎么现在时代抛弃人连招呼都不打的吗?

  内外压力之下,马克龙提出了一个“主权欧洲”的概念。

  什么叫“主权欧洲”?

  通俗点说就是,坚决维护属于我们欧洲的利益,我们要在大国博弈中更主动、更强硬,把在中、俄、美手中丢掉的主权,一点点地找回来!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欧洲不能继续保持全球优势,那就要敢于撕下遮羞布,把规则丢一边,把欧洲军建起来,把经济民族主义搞起来,以“玩家”而非“玩物”的身份,跟中俄美这些欺负人的大国玩一场权力的游戏。

  是不是有种傻白甜·欧洲要变身钮钴禄·欧洲的感觉?

  用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的话说就是:

  “在一个食肉动物的世界里,欧洲不能成为素食主义者。”

  这个看实力的时代里,“食肉主义”确实更受推崇,所以马克龙“主权欧洲”的概念受到了从民粹主义者到欧洲国家的一致欢迎,也成了欧洲解百病的药方。

  从2016年提出这一概念开始,欧洲的政治化倾向就越来越重,整个欧洲在政治理念上更加激进,经济保护主义也日益抬头。

  某种程度上,欧洲的这种转变是被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中美竞争加剧催化出来的,所以这个强硬的“主权欧洲”一大矛头就是对准中国。

  从2017年开始,作为“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中欧关系的很多方面都被“泛政治化和安全化”了,比如围绕华为“5G”问题的辩论,比如对所谓战略基础设施和战略行业的“保护”,比如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系列限制,比如加强中国投资的审查等等。

  马克龙说:

  “最终在中国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实现了维护欧洲主权的目标。”

  这就很赤裸裸了。

  不过其实也不意外,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嘛,所谓的欧洲主权,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回欧洲失去的优势,也就是掌握“关键技术与战略价值链的竞争力”,从哪里找?只能是中国了。

  比如电动车产业,现在已经成为了风行全球的一大趋势,而电动车的关键技术在电池,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则是在于产业链的布局,放眼全球,说到电池技术首推中美,但是说到电池技术+电车产业链,除了中国还有谁?

  现在欧洲就认为,作为传统的汽车产业领导者,为什么这个“天选之子”是中国而不能是欧洲呢?

  法国财长都直接说了:

  “电动车完全依赖外国供应商是很危险的,尤其是依赖亚洲国家,希望在欧洲拥有整个产业链。”

  这样的胃口越大,欧洲也好、印度也好,对中国就变得越激进,手段百出地想把中国好容易攒的这点家底搬回自己家去。

  也不想想,中国的产业链是叠加了多少天时地利人和,是“希望”来的吗?

  欧洲为啥喜欢打台湾牌?也是这个道理。

  美国对华芯片禁运以及全球性半导短缺,让欧洲发现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价值,台湾方面这次“出访”欧洲,就是打着“经济”的旗号,台湾经济现在又有什么能在欧洲打起大旗的?无非就是半导体了。

  比如此次捷克邀请台湾“到访”,就是希望台湾的半导体能在捷克投资。

  对此,“主权欧洲”的目标本来就是重塑欧洲产业链,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是支持欧洲国家甚至欧盟总部接受台湾“访问”的逻辑之一。

  即便不成,大打“台湾牌”也能让欧洲获得对华漫天要价的优势,从别的地方再找补利益

  ——这是支持欧洲议会通过“涉台法案”的逻辑之一。

  再不成,在更加强硬保守的“主权欧洲”理念下,中国如果敢于反制立陶宛、捷克等国,欧盟也不得不出面护犊子

  ——这是支持欧盟首脑力挺立陶宛的逻辑之一。

  所以你看,欧洲最近的涉台动作,都是有迹可循的,本质上是在一个“大欧洲”的新框架下,与中国的利益竞争。

  欧洲刻意针对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

  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和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在欧洲防疫物资紧缺的时候,是中国对意大利、西班牙及中东欧国家进行了支援;

  在欧盟经济陷入低谷的时候,今年1-7月,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86.1%;

  在全球供应链陷入危机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送往欧洲,中欧全年贸易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很不错是吧?其实换个角度,未必是好事。

  欧洲产业链在疫情中崩了,对中国的依赖加深,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欧洲产业链的脆弱,所以“我们必须降低对一些大国,特别是中国的依赖,需要强化战略价值链的欧洲主权。”

  中国对欧洲国家进行抗疫援助,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试图利用美国不作为的力量真空,来发挥上升的霸权角色?”

  你看受援国那么欢迎中国援助,难道中国不是在趁机分化欧洲,损害欧洲团结?

  还有,中国一直在宣传对欧洲的疫情援助以及自己防疫政策的成功,又是为什么?

  难道不是在利用信息战,宣扬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损害欧洲的民主价值,加剧欧洲的分化?

  最最可疑的是中国的投资,特别是中国在中东欧及南欧国家港口、电力等战略领域的投资,中国人又有什么目的?

  这些事如果是美国来做,那都是普世价值和自由市场的典范,中国来做,恰恰加深了欧洲对华的疑虑。

  亲左翼的德国智库罗莎·卢森堡最近有个研究,主题是《明镜》等7家主要德媒对2020年中国应对新冠危机的报道,该研究认为,这些德媒的文章都是从特定的西方价值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强调“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比,比较“哪个制度被证明是更好的”,以迎合“西方的想象和期待”,最后就“导致陈词滥调和恐惧的蔓延”。

  本质上,欧洲对华的不信任,就是这样两种模式、两种价值体系的对立,就像欧洲人非常在意的“新疆人权问题”,对于欧洲人来说,不

理解的怀疑,远比多元化地接纳更加容易。

  说起来,这也有特朗普的功劳,正是他在位的时候,采用各种手段妖魔化中国,特别是病毒溯源政治化,将中国塑造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敌人,让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一降再降,然后现在拜登又强化了这一点。

  而欧美之间的叙事和认知是非常容易共通的,所以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袭击亚裔的案件主要就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这种暴力袭击不止是治安事件,更代表了对华裔或者说中国的不满。

  疫情影响持续不退,这种不满自然就变成了民意上的对立。

  比如之前欧洲国家选举都不会怎么说中国议题,现在是必须说、使劲说,德国今年选举要批评中国,法国明年选举也要碰瓷中国,欧洲防疫政策失败了就更要说中国,而且跟美国国内一样,越反华效果越好。

  前面提到的欧洲议会,为什么喜欢贴“反华”标签?就是因为这种“政治秀”在越来越保守的欧洲是有市场的,所以疆、藏、港、台哪个议题都喜欢出来挑事儿,现在台湾成了“热点”,去一趟台湾就能捞足了政治资本,在欧盟的大旗下还不用担心被中国报复,哪个政客不心动?

  所以王毅外长27日访问希腊,传达的三个信息里有一点就是,希望中欧共促“文明对话”,“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欧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应当加强对话沟通,促进理解互信,消除误解疑虑”,就是想解开这个症结。

  老实说,很难,尤其是多数人过得不好的时候,仇恨远比包容更有市场。

  当然,别看欧洲议会在那跳得欢,很多动作也只是姿态性的。

  无论是强硬而保守的“主权欧洲”,还是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对立,都没有让中欧关系太过跑偏,基本上是一边是摩擦和矛盾不断,另一边体现在数据上却经常是“再创新高”。

  这也是目前欧洲面临的三大困境之一——与中国关系太紧密了,想疏远又疏远不了。

  很有趣的是,明明前一步收紧了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下一步又能跟中国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然后再下一步又冻结了这个协议,再下一步德法领导人又热情地说要加强合作。

  是不是很分裂。

  一方面,欧洲还没想好怎么跟中国打交道,算是“精神分裂”。谈起合作来深度依赖,说起对立来又没有具体的方法;随时有人出来

秀肌肉,又随时有人出来示好,没有明确、统一的政策。

  另一方面,一个松垮的欧洲很难达成共识,算是“意志分裂”。既有立陶宛这样把中国得罪到底的,算是严重破坏中欧关系吧,欧盟还不得不出手保它;还有匈牙利这样的,接连三次一票否决欧盟的涉港“声明”,“力保”中国的老铁,欧盟也无可奈何。

  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盘算,很难拧成一条绳,这是欧盟体制的天然缺陷。

  搞笑的是,之前中国跟东欧国家走得近,德国外长还指责过中国没有遵循“一个欧洲”原则,华春莹直接怼了回去:“啥叫‘一个欧洲’”?

  全世界都知道,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欧洲”,即便有了一开会就挂28面旗子好像很有气势的欧盟,即便现在大喊“主权欧洲”自我感觉已经成为中美欧G3之一了,还是不存在“一个欧洲”。

  现在随着默克尔下台,马克龙又限于国力以及法国国内那一地鸡毛,影响力有限,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如果再来一

次危机,你说是“一个欧洲”可能性大些,还是“一个又一个欧洲”的可能性大些?

  然而恰好,欧洲目前的危机可还不止一个。

  眼前比较着急的,有供应链危机和能源危机。

  供应链方面,体现在生活上就是超市没货卖了,不过欧洲人很有创造力,像下图这样把空货架都挂满了货物照片,看起来倒是欣欣向荣;在经济领域,目前欧洲领头羊德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部分熄火儿了,商业景气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

  能源方面,欧洲之前又是新能源的步子迈大了,又是担心被俄罗斯掌控了能源安全,又是被美国掣肘能源管道的建设,在犹豫中能源供应和储备都给耽误了,现在好了,能源短缺叠加冷冬来临,不管是俄罗斯狮子大开口,还是生生给熬过去,欧洲人都得自己受着。

  顺便提一句,欧洲能源短缺最严重的国家里面就有立陶宛,这里戎评想替广大中国网友问一句,你美国爸爸呢?

  再说严重一点的,欧洲目前还有一个“英国危机”,一个“波兰危机”。

  “英国危机”一方面属于脱欧没脱干净,对北爱尔兰边界问题存在争议,简言之就是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北爱尔兰是英国属地,两者的贸易边界问题存在异议,为此欧盟和英国是各不相让,欧盟甚至威胁要终止和英国的贸易协议。

  另一方面,英法捕鱼权纠纷再升级,法国最近扣了英国一艘捕鱼船,被英国告到了欧盟,双方之前还部署了炮艇,英媒更是鼓吹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当然,比起“波兰危机”,英国这个其实都不叫事儿。

  10月7日,波兰宪法法院裁定欧洲法院某些裁决对波兰不具管辖权,而且欧盟条约部分内容违反波兰宪法。然后现在的情况是,波兰认为欧盟“拿枪指着我们的头”,欧盟则已经开始动手制裁,冲突正在恶化,波兰脱欧的担忧已经在发酵,这个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特别是东西欧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裂痕,不管怎么解决,都将严重动摇欧盟这个组织的根基。

  欧洲最严重的危机,还是这个冬季疫情的反弹。

  尽管疫苗供应更加充足了,但是欧洲还是上周全球唯一确诊

  病例激增的地区,事实上,欧洲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病例数激增了。

  在东面,东欧国家疫苗覆盖比例低,疫情最为严重,而在西面,英国的躺平政策导致疫情不断恶化,成了西欧国家疫情扩散的源头,这个冬季,欧洲的疫情情况或者会很严峻。

  讽刺的是,欧洲现在火烧眉毛的问题一大堆,雪中送炭的竟然是中俄这两个“对手”和“敌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今年已经开出1万次以上,极大缓解了欧洲的供应链危机,而俄罗斯近日也增加天然气开采量,加大对欧能源供应。

  反而是之前拍胸脯保证的渣男美国,因为中国开价更高,把原本要给欧洲的天然气卖给了我们的中石化。

  你要是欧洲人你生不生气?

  当然,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看清“美国优先”的把戏,在美欧默契打台湾牌的同时,美欧关系已经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牢靠了。

  要知道,“主权欧洲”并不止是针对中国一家的改变,其一大核心就是“战略自主”,对于中国,欧洲是疑虑加深,对于美国,欧洲同样在刻意保持独立性。

  随着美国的衰弱以及“主权欧洲”意识的觉醒,欧洲对美国霸权的依附在减弱,欧洲并不像日本或者澳大利亚那样不论生死或是贫富都必须吊死在美国这颗歪脖子树上。

  也正是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欧洲并不认同“遏制”和“脱钩”这一套,所以欧洲决定在中美之间走“第三条路”,也就是“不选边”策略。

  这个“不选边”的意义很大,不是说欧洲向中国迈出了一步,而是和美国的关系退了一步,这种“天然铁”的盟友决定“不选边”了,本身就意味着对美欧关系的某种“放弃”了。

  想想看,现在欧盟国家里替美国冲锋的是谁?立陶宛!因为英国脱欧之后,美国在欧盟内部找不到代理人了,德、法等主要国家都是一边放狠话糊弄,一边继续扩大对华合作,对美国阳奉阴违。

  而且欧美之间“脱钩”同样也是有民意基础,欧洲智库近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崩坏”了,中国十年之内就将替代美国的地位,美国即便把特朗普换下去了,也很难重回“世界领袖”的位置。

  特别是在阿富汗危机和潜艇事件之后,欧洲人对美国的信任大幅下降,甚至到了不相信美国在安全问题上能继续保护欧洲的地步,要知道,欧美关系的基石,就建立在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上。

  所以最近挺有意思的是,欧洲在台湾这边搅合的同时,法国出来表态说AUKUS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法国“并不支持”,并认为对中国“不会有效果”,同时法国还说了,法国的印太行动并不会服从美国。

  另外一件事就更有意思了,周二的时候,中法两国领导人通电话了,在罗马G20峰会和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即将举办的时候,两国领导人撇开华盛顿,先就疫情、气候、贸易、阿富汗、伊朗等国际大事交流了一轮。

  尤其是考虑欧洲现在是法国在挑大梁,而法国还将在明年上半年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这是在释放什么信号?

  所以在和中国博弈的同时,欧洲其实也在和美国博弈,不再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了。

  毕竟对欧洲来说,解决问题、发展经济才是切实的,而在这两个方面,与中国的合作都不可或缺,所以,未来欧中关系可能会变得像更加紧密版的欧俄关系,也就是以合作为主,可以合作的领域加强合作,谈不拢的方面就各说各话。

  事实上,当前也就是这样的:欧盟自己焦头烂额,还抽空向中国射几箭,但是又不射红心,更多偏向一种姿态性的表演,给国内民意看、给中国施压;但是在合作的领域上又不含糊,退一步就进两步,走一程又跑一程,年年争创新高。

  嘴上都是主义,肚子里都是生意。

  西方国家嘛,就是这德性。

  戎评有话说: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天然有着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要么归于上帝,要么归于撒旦,价值理念里偏向非黑即白的逻辑,如果你跟我不一样,那么我一定要改变你。

  一直到几年前,欧盟还在试图“重塑中国”,并且保持了极大的“战略耐性”,可是我们的制度比他们坚挺。

  而现在,美欧互相变成了对方眼里的“异端”,欧美看世界的角度不再一样了,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是机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因为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差异,欧洲与中国很难成为朋友。

  在这一前提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面对美国那样的对抗视角,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政治关系归于政治关系,以强硬对强硬,经济关系归于经济关系,通过合作深化关联,同时因国施策,有针对性地分化“一个欧洲”,确保欧洲国家形不成对抗中国的合力。

  欧洲可是我们“一带一路”的大棋盘,一个不偏离轨道的欧洲,才能保障中国的利益。

  至于美国,欧美关系注定会在美国的衰落以及“美国优先”的逻辑下越走越远,所以大的风波是暂时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所以你看,所有问题的症结,兜兜转转都是美国,当美国和盟友们不再联合起来搞风搞雨,这个世界是会变好的。

  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就是——

  没有帮派的时代,真好!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