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中秋,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圈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并向外辐射,我希望它最终也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其寓意真的很美好。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与中秋节之间的情缘,也是研究个人与趋势、历史与现实的绝佳切入点。毛泽东在成为大人物之前是一位热血青年,高高的个子,是体育运动积极分子。打篮球、游泳、登岳麓山都是他的心头好。最能显示其韧性的要算常年坚持洗冷水浴(顺便说下,他的主要对手之一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也是常年冷水浴)。实际上毛泽东对体育的认知,远超锻炼身体那么简单;他是将其当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来看待的。他在1917年对体育的总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堪称经典。另外青年的毛泽东还非常有文艺范儿:同窗好友贺培真去上海参加远东运动会预备会之足球比赛,临行前毛泽东送给他一套《红楼梦》,让其路上解闷。1916年中秋,兼具体育健将与文艺青年特质的毛泽东感觉朋友圈较窄,于是化名“二十八画生”搞“征友启事”,在长沙各校张贴。该启事引发守旧派的反感。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认定这个启事的目的是某位风流男士找女朋友谈恋爱,遂号召学生抵制,成为历史上比较有趣的一个梗。其实毛泽东真的只是想交朋友而已,不过他的收获不大。他在1936年对斯诺回忆:“我从这个启事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实际上毛泽东在一师的朋友圈质量很高:蔡和森、陈书农、何叔衡、萧子升、陈昌、陶毅、向警予、杨开慧等,都堪称俊杰。他们一起成立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并且在1917年(就是写《心之力》那年)过了一个经典的中秋节。104年前的傍晚,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提着月饼和水果来到湘江边,在朱张渡口雇了一艘船,泛舟湘江。他们先往北划过水陆洲,后又向西,再向南,绕了一大圈,来到岳麓山下。毛泽东提议大家比赛背唐诗,并要求“诗里要有个‘月’字。”但那个中秋夜,对24岁的毛泽东而言并非只有诗词歌赋,而是和朋友们探寻救国之道。有同学要经商;有同学要从政;毛泽东要“学梁山泊好汉”,奋起反抗。当时的毛泽东思想并不成熟,但敢于反抗的基因早已存在。此情此景,当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啊。毛泽东是一个行知合一的人,他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随后他便拿起笔杆子,驱赶盘踞湖南的军阀张敬尧、参加上海建党、搞农民调研;后来发现笔杆子不够,又通过发动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然而历史大周期运转中,书生意气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也要承受牺牲。毛泽东青年时代朋友圈中的很多俊杰之士,蔡和森、何叔衡、杨开慧、向警予……,都牺牲了。1919年的华夏大地,不过时间到了1919年,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时代来了,五四大潮不仅把陈独秀、李大钊推到时代中央,也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新一代知识分子脱胎换骨。运动爆发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号召大家团结。陈独秀被捕后,毛泽东又在《湘江评论》发表爆款文章《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在毛泽东的运营下,《湘江评论》俨然成为当时新媒体领域的翘楚,“驱张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但是那一年的中秋,仍然是黯然悲伤的色彩。青年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那时候他在长沙也有一些朋友,就把母亲接到长沙看病,并照顾一段时间。但到了1919年,老夫人不习惯城里生活,硬要回乡下。毛泽东本打算“驱张”结束回家看望母亲,但是文七妹于10月5日在老家病逝。毛泽东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赶紧赶回韶山。1919年的10月8日是中秋节,当时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毛泽东从长沙赶回韶山,正好是中秋前夕。悲痛之下的毛泽东,挥笔写下他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不算很突出,但我个人认为是感情最为饱满的一首,没有之一。众所周知,1927年是一个涅槃的年份。那年的中秋节是9月10号,那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影响最大的中秋节(之一)。之所以说涅槃,是因为原本国共一起搞的大革命,因为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党而失败了;但中共决定锻造自己的枪杆子、塑军魂,由此而奠定华夏涅槃之基因。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抛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论述(枪杆子出政权)之后,便要去结交绿林朋友。会后他回了趟长沙,安顿好杨开慧和孩子们,便投入了起义大业中。那时毛泽东34岁,正值人生壮年,却是标准的书生上阵。打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何长工)旗号;队伍辖三个团,1团(团长钟文璋)、2团(团长王新亚)、3团(团长苏先骏);某种意义上来说,安源是毛泽东早期思想轨迹的见证:1920年,他去安源搞过调查;1921年,他去安源宣传过革命;1922年,他和刘少奇、李立三等人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那趟,便是准备发动秋收起义。中秋前夕的9月7日,毛泽东乔装打扮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为绕过重兵把守的萍乡,毛泽东借道湖南浏阳。9月8日在湘赣边界,他经历了青年时代最大一次危机,被团丁抓获,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关键时刻凭借自身智慧以及主角光环而脱险。我曾有幸和几位朋友追溯过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遇险地。从安源到浏阳、再到铜鼓,一路都是山路。说实话,当年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时,并不太了解地缘上的困境。实地感受一番之后,深感当年搞革命的不易,叹服先烈们的体魄和心智之强健。现在很多人搞团建,都是抱着游览观光的心态,还有人干脆就是搞旅游。如果都能实地感受一下,我相信对抑制贪腐有很大的作用。脱险之后的毛泽东进入铜鼓县境内,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如期抵达肖家祠堂,并与9月9日成功发动起义。9月10日,也就是中秋节,团长苏先俊和铜鼓当地的党组织负责人说:“毛委员,开完会我们就到乡下去买点酒肉,过个中秋节!”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状态的毛泽东,这才想起今天本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但他只是摆摆手,笑说:“不用买酒肉,我们也照样过中秋节。今天是工农集合起义的好日子,集合会师就是团结,团结就象征着团圆嘛!”因为毛泽东的决策,1927年的中秋明月,在华夏文明史上注定与众不同。虽然是以书生之身上阵,却抑制不住满腔豪情,他挥笔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并非上成,却有一种纵横天下的气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毛泽东并没有气馁,而是带领部队去了井冈山,在那里践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战略。到井冈山之前,他在永新三湾搞了一场划时代的改编,把军魂赋予人民子弟兵。从那以后,那支残缺不堪的队伍逐渐成长为如今海陆空天四维一体的大军。这里要多说几句铜鼓(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是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最大的地区之一。据《铜鼓县志》记载:1916年全县人口有159225人(革命战争之前);1933年全县人口减至53792人(长征前夕);如今全县也只有13万多人,不及百年之前。也就是说铜鼓县是过去百年,中国少数人口下降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牺牲。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对革命老区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帮助老区富裕起来。随着长征结束,毛泽东领导组织在北方壮大发展,很多中秋节也都过得都比较随心。1940年,毛泽东年届半百喜得小女李讷。女儿满月后的中秋节,毛泽东特意以他和江青的名义邀请中央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到家里做客。因为当天请来的客人多,毛泽东还让机要秘书叶子龙去帮厨,弄出一顿在当时的延安来说比较丰盛的午餐。看着娃娃咧嘴甜笑,毛泽东非常高兴。那是革命战争年代难得的温馨时光。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毛泽东带领组织主动撤离。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和胡宗南周旋。中秋前夕,彭德怀在沙家店对国民党整编36师发起了一场攻势凌厉的歼灭战!中秋之夜,正在率领机关转移的毛泽东,在农家小院给同志们念胜利的电报:“同志们,彭老总在沙家店打了个大胜仗,胡宗南总算是要消停一阵了!我们也过了山坳,恰好今天又是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可谓是好事成双啊!”夜深人静时,又是皓月当空,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喜闻捷报》:好吧,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统帅形象跃然纸上。1948年,国共决战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夏去秋来,毛泽东已经做好全面进攻济南的部署。9月16日,中秋节;月明星稀,秋高气爽。进攻济南的战斗从午夜时分开始,“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全歼济南守军,为淮海战役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建国之后的日子,也非一马平川。从1949年到1976年那段时间,有两个中秋节比较特殊,分别是1961年和1976年。1961年是建国之后最艰难的年景之一(鉴于这段历史过于复杂,这里不便多说;有兴趣者可参照《不被理解的毛泽东》,那里有系统的论述)。举个简单的例子,1961年出生的人口是共和国时代最低的(今年有可能被打破)。那年9月,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蒙哥马利先是走访了上海、天津、郑州、洛阳等地,主要目的是游览名胜古迹与参观工厂学校。9月23日,秋分;蒙哥马利前往武汉,和毛泽东会面。建国后,毛泽东一般很少出现在宴请外国政要的场合;中秋节专门举行私人宴会招待外国政要,极其罕见(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其二,蒙哥马利问继承人问题,毛泽东回答,“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但实际上这场中秋会面,内涵远不止两人谈的这些内容,而是东西方缓和的一种战略性尝试。当时的中国和西方关系不咋地,又面临和苏联关系破裂的危机。9月7日,蒙哥马利刚到北京时,就特别提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大基本原则”:他还强调说:“我说的中国是指政府设在北京的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从来没有资格代表中国的台湾那一套机构。”实际上早在一年前的1960年,蒙哥马利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就和毛泽东谈了很多缓和国际时局的内容。应该说英国在国际风云变幻方面,敏感度非常高;已经看到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遗憾,当时的英国已经日落西山,没实力推动东西方和解。美国已经在逐步介入越南,中美苏注定在越南要有一番博弈。在越南战场上,由于中美博弈剧烈,苏联趁机支援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美回过味之后开始接触。于是中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只不过时间已经到了1971年。1976年的中秋节是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但他仍然凭借最后的坚强读了好几次文件,最后一次长达30分钟。这份坚强,鲜有人能企及。他在年轻时曾经写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