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极化与对立,你喜欢这样的互联网吗?

作者 :龙之灬魅 2021-09-11 06:58:23 审稿人 : admin

来源: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

文 |acel rovsion



本文有感于当前世界的互联网舆论现象和风气,不具体讨论新闻和事件。


前几年,有人宣称我们已进入“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控制的舆论和信息无孔不入的情况下,真相往往是滞后的,并且也已不再重要,客观事实和真对舆论的影响远不入不同群体的情感,价值观差异等带来的影响大。


图片


表面看,这好像是新闻专业主义以及依附其上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衰落,本质上其实是传统的舆论共识机制破裂,转向群体认同极化。大家在公共话语空间中不断筛选着自己想要的认同和价值信息,任何传播材料在传播节点中都会被拆解成不同价值观的群体想要的话语成品,不断巩固这种极化,从而保持价值共同体认同的稳定性。


就当下来说,目前各种世界观都有一种极化趋势,这也导致了全球不同群体之间的割裂日趋严重。”群体极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斯通纳·詹姆斯·芬奇提出,一开始这被视作一种传播学现象,一般的分析角度有信息角度的信息茧房成因,也有文化角度的兴趣共同体成因等等。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聊聊。



现实层面


社会系统的分层,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个体生活的碎片化,价值认同的丰富性,这导致社会协调机制依赖的日常生活空间,变成了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晚期现代性/晚期资本主义陌生人社会。


从广泛角度看,大城市中作为全球化受益者的新兴阶级与本土性族群的冲突变成了全世界的通用冲突。这两种群体的冲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方认为公共生活中应该尊守文明世界的价值观,一方认为所谓的文明世界是短暂的,生存的利益争斗才是世界的底层架构;一方坚持个体自由主义价值,一方坚信集体价值;坚信公共空间价值总和和共情之墙的保护能力和坚信公序良俗和秩序的本土性族群;一方以公共价值取向为身份认同,一方以血缘文化本土性和公序良俗为身份认同;一方对发声政治和公共议题充满热情,一方对于公共事务冷感且推崇私域。


图片


这些冲突也许在各个地方表现不同,在美国是铁锈带保守者和城市liberal的冲突,印度是英语使用阶级和印地语使用阶级的冲突,但核心逻辑一致。



赛博空间层面


话语冲突存在于互联网等新兴的虚拟公共空间,媒介内爆(参考麦克卢汉和鲍德里亚关于内爆的概念)导致了虚拟空间产生的各种或真或假的信息,矛盾,议题,符号,身份认同等等反过来指导日常生活的身份认同,而这个虚拟公共空间的秩序维护是非常复杂和高成本的。


所以,互联网这种虚拟公共领域开始极化,各个话语制造者开始圈定完全属于自身受众的话语空间,而用于形成共识和公共妥协的冗余被挤压到了近乎消失,内容制造者并没有兴趣去制造共识,而是乐于冲突和极化制造的流量收益。


图片


其次,是公共论题的逐渐消费化,要么是动辄诉诸宏大的叙事,要么就极端碎裂到琐碎廉价的共情里面寻求价值观碎片的拼凑和精神认同。


然后,极化现象导致互联网空间中的讨论中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模式,在做任何行为和言论的判断之前,都预设一个“价值标准”,即我们首先对于某些行为准则或者价值标准做“好/坏”,"善/恶“判断,并预设其天然正确,再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论述。从而造成由于价值前提的不同,导致无法讨论的局面。因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立谬误,预设下义和上义的绝对联系,比如在讨论概念的时候扯到行为,或者通过行为来反向诠释概念,都是这种逻辑的谬误的体现。


但是我们普通人日常的语言和思考行为本身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且由于经验有限,在相似的圈子里,这种言话方式相当有市场,但在不同圈子或共同体之间,就无法达到交流的基本规范性。这更导致了不同圈子之间都是自说自话圈地自萌,或者谁声音大谁有理。



公共政治层面


政治极化现象是这些年西方公共政治的一个普遍趋势,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代民粹现象。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媒介学派对于亚文化行动和亚文化建构的兴趣共同体的探讨,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在现实中上演的政治担忧。


这源于个体主义的普遍抬头,个体行动的个体选择被无限正当化(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各种行为找正当借口),而都市生活的分工多层和边界交叉带来的各阶层间不同的日常生活体验则助长了市民阶级对个体选择无限正当化的迷信。


个体选择的无限正当化本应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消极自由,是个人为防范外界侵犯个体自由做出的选择。但是在个体主义普遍抬头的时代来临后,个体主义者们必然会认识到基于社会和政治现实,个人的个体主义追求终究是不可实现的,于是个体主义们必然需要寻求一种政治归属,这促使许许多多的个体主义者们最终走到一起,形成一个可以抱团发声的行动主体。


图片


群体政治极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内部文化和政治情感归属的极端同质化。这种内部文化可能既不是文化传承,也不是政治意识,而是一种公共情绪。


2.对内部的激进同化,对外采取威胁和排他。把结构化渗透的阶级矛盾转移到人为制造的敌人头上去。


3.抛弃现有的社会共同体纽带,建构新的但是缺乏完整纲领的政治行动。


4.用去政治化的方式来表达政治诉求,抛弃既有的诉求妥协机制和沟通机制。


5.用政治姿态建构对主流政治施压,使得主流政治处于消极应对和步步退让当中。借助主流政治维护安定的治理诉求,进行无限期的行动。



认同与共识


在全球化的创造性毁灭制造的全球化世界和本土性世界隔离,本土性内部的不平等语境下,越来越稀薄的经济机会和传统上升渠道的解体带来的是一种整体性格的失落,而且这不仅只是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再生产和社会分配上的,还是群体地位(传统秩序遵从者)、文化生位和社会尊严、自豪感以及文化主体性的一种整体性失落,仿佛一座金字塔的坍塌。在这个金字塔坍塌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然而,全球晚期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内部矛盾,在统一化的文化系统(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系统)中被简化和对立化,这种对立化导致整个资本主义文化框架影响无处不在,却让所有人假装没看见它,没有人再去否定或者质疑这种元政治的问题(晚期资本主义系统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默认了这种文化框架的合理性,在这个框架内将各种问题进行无限细分并争执,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消耗情绪,最终形成各种价值对立和极化。这种现象的后果我们已经在美国身上看到了。


回头我们上面分析的三个层面来看,现实层面的割裂在整体来说,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面临这种割裂叙事,我国的全球性世界局限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的消费名利场和全球性社会分工体系中,而我国的本土性世界虽然局部性衰落但依然有着有活力和烟火气的市井文化和本土性生活,消除地区发展差异还能够提供一些内生经济动力和就业创造。治理者本身对这种割裂也在通过各种经济和政策工具包进行均衡,并在文化上给予统合,使得两种世界的矛盾被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微妙错开。毕竟,拥抱全球化,但不等于拥抱跨国资本主义主导的一切;拥抱本土性,也不等于不剔除本土性里面不适应的部分。


然而在赛博空间层面,这些矛盾和冲突确实是因为当下的流量和传播机制被无限放大了,这种放大后的声音又和对现实政治,经济与生活的不同诉求混在一起,形成不同抱团的声音,从而试图影响现实社会的运转逻辑。


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实际上是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这种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话语无限分裂的趋势。在疫情引发的系统性危机面前,每个城市的所有阶层都要共同面对度过难关,新兴市民阶层依靠本地底层系统的支撑才能拥有继续生存的空间。阶层抛弃本土迁移往他处的可能性。在疫情面前, 国家,种族,体制的标签又重新成为了舆论空间中关于身份政治的争论和冲突的主要依据。同时,也由于疫情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一些以往在公共空间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疫情现实下难得的形成了多数接近的观点。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全球独步,但经济毕竟也受到不小影响,而西方寄希望于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愿望破产,疫情平息遥遥无期,这使得我们面临内外压力巨大的局面。伴随着国家各种改革措施的加速推出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公共舆论又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常态,互联网流量价值最大化的逻辑仍然在主导的我们的公共空间。


无论如何,在当下这个越发走向混沌的世界中,认同,共识,和最大公约数,仍然是每一个珍惜平静生活的人应当寻求的东西。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