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乌鸦校尉:“稀土联盟”围堵中国,一群青铜能否干翻王者?

作者 :ヤ洃冭誏 2021-03-16 10:19:08 审稿人 : admin

  最近这段时间,欧美各国在稀土方面动作不断,拉帮结派。

  2月24日,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机构对包括稀土在内的4项关键产品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

  《纽约时报》将其解读为应对中国在关键产品供应链(尤其是稀土)上的主导地位,因为美国政府担心,中国断供将会使美国遭受巨大损失。

  美国政府这边刚释放出信号,企业这边就呼应上了。北美三家公司随即决定,将合作开发长期被视作矿物“废料”的矿独居石,从中提炼稀土。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一家名为“极地研究和政策倡议”(PRPI)的英国智库机构,也在3月4日指出,称格陵兰岛蕴藏着大量的稀土,“五眼联盟”应当和这个世界最大岛屿建立关系,确保这种重要矿产的供应,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说到格陵兰岛,这岛上的稀土也不是第一次被惦记。美国对格陵兰岛的稀土资源垂涎已久,懂王还在位的时候,就三番五次打这个岛上稀土的主意。

  除了这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四国领导人也在12日召开线上峰会,计划联手构建稀土供应链,研发低成本、低放射性废料排放的稀土精炼技术。

  感觉突然之间,全世界都跟稀土杠上了。

  其实,中国对当前稀土产业的格局也“不满意”,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

  “我们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

  中国跟西方对稀土的关注点不同,是因为中国稀土产业在全球占据统治级的优势,稀土产量占比一度高达全球90%,西方国家的稀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中国进口,是中国可以卡欧美脖子的领域之一,毕竟缺了稀土,军工产业都会遭受重击。

  但中国自家稀土贱卖的问题也十分严重,这次明显可以看到国家有意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局面。

  于是中国想要稀土产业升级,西方担心中国提价乃至断供,报团取暖这个局面就形成了。

  中国的稀土为什么可以甩开一众发达国家做到一家独大?又为什么多年来饱受稀土贱卖之苦?

  1

  首先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稀土产业,是真的牛掰。纵观全球,中国称第二,没有国家敢称第一。

  1992年邓小平南巡路过江西时曾留下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当今世界的稀土产业格局,可谓“一超多强”。“一超”指的自然是中国,“多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

  那么咱们国家的稀土到底“超”在哪里?

  先说总储量,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2019年的数据,全球稀土的储量为1.2亿吨,中国储量以44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占比达37.8%。

  最重要的是,我国重稀土的储量360度碾压其他国家。

  稀土有轻、重之分,轻稀土在业内称为“假稀土”,虽然存量大、应用广,但价值相对贫乏。

  但重稀土不一样,其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和高精尖领域,非常稀缺,且作用几乎无可替代,可以说是谁掌握了重稀土,谁就掌握了战场。

  我国稀土总储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比不到40%,但重稀土却占到了全球90%左右,毫无疑问是一种碾压级的存在。

  虽然美国、澳大利亚也有一定的重稀土资源,但总体品位较低,而且非常难开采。

  而且,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重稀土元素都是不齐全的,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供应全部17种稀土元素的国家。

  除了储量,产量我们也是第一。

  从2009年到2018年,全世界大部分的稀土产量都被中国承包了,美澳等国的稀土产业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2020年,我国对稀土矿实施开采总量控制由2019年的13.3万吨提升至14万吨,开采量再创新高,仍稳居全球第一,并且遥遥领先。

  其实,光说这个开采量意义也不大,因为很多国家虽然会采,但不会加工。

  真正要看的,是冶炼分离产品的产量。根据安泰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产量一共是17.6 万吨,中国占了15.5 万吨,占比88.18%。

  这其实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绝对优势:我国拥有最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这点是别国不具备的。

  在稀土的分离、萃取技术上面,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也无法拥有的先进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空有稀土矿却搞不起来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分离提纯的技术。

  所以,美国近30年不开采稀土是为了环保这种鬼话,谁信谁傻,真正的症结就是没有产业链。

  目前美国稀土100%依靠进口,其中80%都是来自中国,完全没有自己的产业链,稀土对于美国生产制造F35战机等高精端武器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所以美国这么着急想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链。

  中国先进的稀土生产技术,并不是平白无故获得的,而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稀土产业的奠基人,那就是我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2

  徐光宪从小善于逻辑推理,偏爱理化,初中时就就拿下了奥赛冠军,20岁的时候考入交大,攻读化学专业。

  1948年,28岁的徐光宪远涉重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从大学毕业到拿到博士学位,普通人一般需要5年甚至更久,但徐光宪3年就拿到了。

  当时徐光宪的导师贝克曼(C.D. Beckmaan),十分看好他的学术潜质,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于是挽留他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徐光宪的妻子叫高小霞,当时还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如果徐光宪听从导师的建议,不光自己前途无忧,也会给妻子创造一个很好的攻读学位的条件。

  但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中美关系极其紧张,徐光宪并没有忘记自己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的初衷,果断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工作,高小霞也毅然放弃攻读学位,二人借回国省亲的名义,在1951年4月15日离开旧金山,奔赴一穷二白的祖国。

  高小霞和徐光宪

  徐光宪当时说的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徐光宪夫妇经好友唐敖庆介绍,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执教,期间,他曾多次接受组织安排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1972年,徐光宪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高纯度地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

  当时,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储备,但稀土应用领域基本还处于“守着宝藏要饭”的情况:一方面以极低的价格出口稀土原料,另一方面再以几十倍乃至数百倍的价格回购稀土制品。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厂是法国的罗地亚公司,之前中国想要买他们的技术,但是对方要价巨高,并且要求我们的产品只能卖给他们,再通过他们销售到全世界。

  作为一个稀土大国,却在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已年过半百的徐光宪决心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我们要自己研究开发,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给国家争口气!”

  各种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两种元素的分离更是难中之难。

  当时,镨钕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法是惯例,但缺点是生产速度慢、成本又很高,徐光宪放弃了这种“普世”方法,提出改用萃取分离法来实现镨钕分离。

  当时在国际上,稀土萃取化学还是一门并不成熟的新兴学科,但这难不倒曾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分离的徐光宪。

  他带领学生查遍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终于在美国人因失败而放弃的推拉体系中找到了灵感,自主创新出了一套串级萃取理论,把镨钕分离后的纯度提高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

  理论有了,新的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把已经成功的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为获得准确参数,徐光宪不得不使用繁琐的“摇漏斗”方法来模拟串级试验,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一百多天的时间,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切又都要从头再来。

  但为了更快地推进稀土研究,徐光宪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他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理论,黑白连轴转。

  在实践的基础上,徐光宪推导出了一百多个化学公式,设计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并利用当时还不普及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试验,使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彻底简单化,原来需要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他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

  自此,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根本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

  以徐光宪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让中国真正走上了稀土独立自主的道路,稀土分离工艺做到了世界第一,形成了绝对的技术壁垒,让中国成功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生产出口大国的逆袭。

  1974年9月,包头稀土三厂成功地将这一新工艺技术应用于稀土分离的实践中,完成世界首次应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

  稀土生产工艺投入使用之后,徐光宪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稀土生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1990年代初,得益于先进的萃取技术,我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且成本大大降低,把国际稀土价格拉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很多外国稀土生产厂家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他们把这称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波)。

  也是在这个时候,美国掌握多年的稀土霸权,开始土崩瓦解,逐渐转交到中国手上。

  3

  美国在稀土开采上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光时刻,虽手握王炸,但美国却把这手牌打得稀烂。

  美国从发现稀土到掌握稀土霸权,再到失去稀土霸权,仅仅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故事开始于1949年,美国一个地质学家孤身涉险加州的芒廷帕斯,本想要寻找制造原子弹的铀元素,但是,这个巨大的矿场却带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这个矿场中的矿石里,含有多种非常稀有的元素,在刚刚过去的二战当中,这些稀有元素刚刚大显身手,战舰、装甲车因为添加了它们而坚韧无比,战斗力爆表。这些不起眼的稀有元素,在点滴之间,化腐朽为神奇,因此被誉为“万能之土”和“工业味精”。

  是的,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稀土元素。

  芒廷帕斯矿被发现之后,无数矿工闻讯蜂拥而入,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淘金梦。向来逐利的资本也很快嗅到了商机,一家名为Molycorp的企业悄然成立。

  但是,因为当时人们对稀土的认知和应用极为有限,这家公司成立最初的十几年间,并没有复刻大淘金时代的奇迹。

  直到20世纪60年代,稀土金属“铕”引发了一场彩电革命。科学家们在一次偶然中发现,掺入铕的荧光粉可以使彩电的亮度变得更高更鲜艳。

  紧接着70年代,稀土在石油精炼中开始被广泛用作催化剂。

  随后,通用汽车的磁力专家又发明了一种以稀土元素钕为原材料的新型磁铁,磁力比常规磁铁强十倍,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成功帮汽车节省了油耗。

  这种接连关于稀土的化学发现使国际稀土需求激增,同时也让芒廷帕斯人气直线飙升,由此进入了美国人统治稀土的时代。

  当时仅芒廷帕斯一地,就满足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稀土需求,芒廷帕斯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世界稀土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商,一度占据世界稀土供应量的70%,该矿一度是美国“稀土霸权”的支柱与象征。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刚刚掌握了全新稀土分离技术和整套工艺流程的中国,开始奋起直追,一步步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出口大国的逆袭。

  1983年,中国人获得了第一个国际稀土专利,但在国际上没有激起丝毫的水花。不过短短14年内,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了经营半个世纪之久的美国。到2018年,中国获得的稀土专利已经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了。

  更大的碾压是产量,到90年代末,中国高纯度稀土的产量已占到全球九成以上。截至这个时候,中国的稀土优势,已经从单纯的靠天吃饭,变成了工业能力的全面碾压。

  从1984年起,曾经的“稀土产量第一大国”美国,开始被我国井喷式的增长迅速替代。

  自此,全世界的稀土产能,都开始向中国转移。曾经垄断稀土市场的外国企业,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供应和不断下跌的稀土价格,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搬到中国来。

  尽管如此,这也丝毫没有引起美国的重视。当时的稀土产业对美国来说,跟军工和航天等其他产业比,终归是个小产业,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其实并没什么存在感。

  另外,从矿石中提取稀土金属既费时费力,又容易污染环境,一向“重视环保”的加州居民,对在当地一家独大的稀土加工企业Molycorp意见很大,90年代发生的一次放射性废物泄露事件,终于让加州居民对Molycorp忍无可忍,将其告上法庭。

  巨额的罚款将Molycorp拖入绝境,1998年,Molycorp关停了加工设施,4年后,全球第二大稀土矿山芒廷帕斯(全球第一是我国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山)全面关闭,美国一下子几乎失去了全部的稀土生产能力。

  但事情还没完,截止到这个时候,美国稀土业虽然被我们打趴下了,但还没被彻底打死。让美国在稀土上遭受最后一击的,终究还是资本。

  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时,遭到日本海保厅巡逻船驱赶,日方随后登船逮捕了我方船长,中国官方迅速反制,暂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

  中国一收紧稀土出口配额,一时间导致全球稀土价格暴涨。

  资本是逐利的,曾经半死不活的西方矿业公司,此时看到了翻身的希望,纷纷扩大开支,试图重启被中国挤垮的本土矿山。

  之前已经停产的Molycorp,再一次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大举投资扩产,同样拥有大量稀土资源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加入了竞争。

  这边资本在疯狂逐利,那一头欧美等国对中国收紧稀土的政策却在疯狂批斗。

  欧美国家在WTO对中国展开猛烈攻击,称中国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违反世贸承诺,2015年中国被迫取消了出口配额限制和高关税,重新放宽了稀土出口。

  但这一取消,遭殃的却不是我们。中国廉价稀土重新进入市场,曾经一飞冲天的稀土价格,再次一泻千里,让西方这些矿产公司在前期的投资全部都打了水漂。

  刚刚投入巨资重启了设备的Molycorp,遭遇晴天霹雳,负债17.9亿美元,股价从79美元雪崩至36美分!2015年6月,Molycorp带着17亿美元债务和一座刚修了一半的加工厂,宣告破产。

  最终,Molycorp并被一家名叫MPMO的跨国财团收购,其中的股东就包括来自中国的盛和资源。

  《华尔街日报》网站截图

  在这批蜂拥上市的400多家来自全球的稀土创业公司当中,真正活下来并实现规模开采的只有两家,除了被收购的Molycorp外,还有一家叫Lynas的澳大利亚公司。

  除了中国之外,目前也仅Lynas一家公司拥有大规模的稀土加工能力,但这家被美国寻求合作且寄予厚望的公司,近年来却因为放射性污染深陷审查风波。

  2016年,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曾对国内稀土产业做过一次全面评估,结果显示: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需要15年……目前重建稀土加工能力,似乎是美国唯一的出路。

  曾经称霸世界的美国稀土产业,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坐稳了全球稀土产业的霸主地位。

  4

  中国虽说坐稳了全球稀土产业的霸主地位,但作为赢家我们也并非高枕无忧。中国稀土产业,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个个让人头大。

  发明串级萃取的徐光宪,在多年后痛心地发现,自己无偿推广的稀土萃取方法,竟在无意间成了中国稀土贱卖的“帮凶”。

  之前徐老开课跟企业讲授自己的稀土萃取方法完全是无偿的,顿时间成为了一项很多乡镇企业都能够掌握的工艺。

  于是在暴利的诱惑下,大量资本涌入,开矿建厂,不少村民甚至私自上山乱采滥挖,走私活动更是猖獗一时。最疯狂时,“全国一下子建了上百个稀土分离厂,每年产能超过15万吨”,而当时全球总需求量不到10万吨。

  稀土产量供大于求,国际稀土价格自然也一落千丈,导致比黄金还贵的稀土卖出了黄铜的价。

  3月1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到我们稀土卖出“土”的价格时,也点明了其成因:“这是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准确戳中了我国稀土产业的痛点。

  在无序、恶意、非法的稀土开采背后,我们付出的环境代价更是触目惊心。

  稀土开采除了会毁坏山体外表植被,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废水、放射性废渣等等,因环保要素考虑,我国南方已有稀土矿被实行维护性停产。

  一方面是国内稀土买不上价,还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是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稀土市场配额虎视眈眈地觊觎,也想在国际稀土市场分一杯羹。

  而中国的两难在于:到底要不要增产?中国稀土产量是否增加,直接决定稀土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

  如果中国稀土企业企业增产,盈利自然会有提升,但稀土价格就难以长期维持高位,对行业生态没有根本性改善,还是会回到廉价卖宝贝的老路。

  但如果中国不增产,稀土价格就会持续上涨,对国内企业固然是长期利好,但海外高成本矿山也会实现稳定盈利,在海外资本的扩张和投资下,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会受到威胁。

  如今,美国意欲重启稀土战略,联合多国合作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稀土产业链。

  西方这一轮“稀土重振计划”会不会重复十年前的闹剧我们暂且不论,但也确实应该让我们有点压力,好好审视我国稀土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的深刻教训。

  甭管别人成与不成,中国稀土也确实到了从固有的技术优势“功劳簿”上爬起来,重新启航进行产业优化升级的时候了。

  守住稀土这张王牌,从本质上无关别国,终究取决于我们自己。

◐◐◐◐●☛█▼▲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