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
书籍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一个人与七位贤士的传奇。书生、大师、道长、神医、逍遥二生.儒、释、道、医、官.没有腥风血雨,却有人生的传奇
内容在线试读
下载网站
七贤
作者:若水书生
文案
这是关于一个人与七位贤士的传奇。
书生、大师、道长、神医、逍遥二生
儒、释、道、医、官
没有腥风血雨,却有人生的传奇
标签: 玄慈虚无真花善叶美果
作品相关
写作的感悟
这些天一直在构思关于这本小说的情节,因为之前是构思好了一个大框架然后很多的人物与细节尚未具体到每一步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想出一些细节,这是个很苦的活说实话,又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当作者的有的会出现幻想因为要不断的想象着故事情节要想使别人吸引首先要吸引你自己我觉得一部好的小说就是要作者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完美的故事情节。
第一章 神秘遗婴1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这片茂密的林中时,弥漫在山中的雾气也渐渐变得暖和了起来,几只黄鹂的叫声唤醒了这座大山的宁静,柔和的阳光将它拉向了无边的远方
天山,这是一座神奇的大山。它好像已经很大岁数了,它有些古老也有些沧桑。因为没有人出现的时候他就已经在那里了,而现在它还在那里,它已经见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在它身上留下有太多的记忆。
天山之上有许多飞禽走兽。有莺燕鹂雀,还有虎豹蛇虫。真是一个天灵地秀的好地方易经云:天地氤氲,万物化纯。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景致吧,天上脚下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叫泰河,意指三阳开泰。在天山的西面坐落着一座年久的寺庙,其势依山而建,临山而眺。实在是一块难得的修行之地。那寺庙名为光普寺。此为取义佛教中佛光普照的意思。寺内有一名住持,法号玄慈大师。玄慈早年在民间收养了四个孤儿,现在已然成了他的几名小弟子。那最小的一名弟子叫空海,大约有七八岁。因为他是个孤儿所以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大。再比他大一点的三弟子叫悟海,二弟子名为定海,最大的叫静海。别看四名弟子年龄相差不大,性格却各异。
大弟子名为静海却一点都不安静,他总爱追着师傅问各种奇怪的问题,玄慈对他也很无奈。他有时候会问师傅我们几个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玄慈总是笑笑:你们本来就是庙里的,以后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庙里。玄慈给他起名静海就是希望他有一天可以自己悟出道来,就是要他少说多想,因为他是四个弟子当中最大的一个,所以玄慈很希望他可以早日开悟。因而他让四名弟子早晚都要诵经念佛,什么法华经金刚经圆觉经大多关于佛学的经书都要他们去诵读的。虽然他们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念得是什么。
二弟子叫定海,虽名为定,却一点也难以安定。其实他是最好动的一个,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叫师傅教他武功,因为好动,所以对练习武术倒是特别的感兴趣。至于要他念经,多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嘴里哈欠连天。玄慈见他很有练武的天分,也就答应他了。但是他还是要求定海先念完经再来习武,练功大多要运气凝神。诵经的好处就是可以使人变得心平气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气,否则心气浮躁就容易伤到身子骨。通过念经诵佛让其达到心静至入定的状态,心无旁物,一心一意,功夫自然可以练就。
三弟子叫悟海,玄慈给他这样起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名号与他很相合,同自己的两位师兄相比,悟海确实是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小小年纪就已经表现的与众不同,凡是方丈教给他的东西他都会烂熟于心,至于玄慈叫他的武功更是一学就会,很少会让师傅在教一遍。而且他自己还经常举一反三,自己琢磨套路,因而玄慈对这名弟子相当的钟爱,如此聪明好学的孩子实在是少见。
四弟子名叫空海,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平素少言寡语,却有着单纯善良,朴实无华的品性。由于性格太过软弱,未免避免不了要被师兄们欺负,可他却从未抵抗,而每次总是迁就与师兄们玄慈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倒不是担心他被那几个弟子欺负,其实也就是打闹玩玩而已,算不上什么。他是担心这个小弟子是不是患了什么孤避症之类的,如果是这样,那样就会影响到他自己以后的成长。虽然现在他们都是呆在这安静的寺庙里,可是毕竟自己也岁数大了,等到自己百年归西后,他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尘世之中。因而玄慈大师每次出远门总要带上这个小弟子,让他与俗世多一些交流,以此来渐渐改变他这一性格。都说三岁会看到大,如果长此以往,这孩子必定不会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如果有一天他要还俗,那他该如何去面对凡尘的种种。
天山的东面坐落着一座道观,名为清灵观。那道观依着一块坡地,坐北朝南。道观经年是雾气缭绕,仿佛是一座天上的仙宫坐落在那里。道观的主人是一位道长,道号虚无道长。道教名经南华经中有: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意为虚无道长有修仙忘俗,内心恬淡的意念。这虚无道长也有三名弟子。三位弟子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上下,分别叫:真花、善叶和美果。虚无道长希望自己的弟子们都可以修成正果,从而到达真、善、美之至境。可见,虚无道长的良苦用心。每天虚无道长除了教他们参禅打坐之法之外,还要教会他们太极拳法。这是一种可以用来强身健体的拳法,刚柔相济,一阴一阳,练习时配以呼吸吐纳法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却说有一天,虚无道长正在禅房打坐,三弟子美果叩响了房门:师傅,弟子有事求见。虚无应声让美果进来,三弟子美果进来就递给师傅一封信。说是西山光谱寺的玄慈派人送来的。虚无一听是自己的的故人,立即拆开信来看,上面大致内容是关于五年一次的武林大会。江湖中各门派都会派几名代表参加。而且还是那些在江湖中有威望有名气的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比武是一对一的进行,逐级淘汰。最后胜出者就是武林花冠了。因为最终的胜利者将会头戴一种纯金打造的象征华贵的花冠。所以名为花冠。当然当上了花冠不仅拥有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且他还拥有无上的权力。他将取代旧一届的花冠成为新的武林首领。而且还要由他带头成立一家聚银庄,所谓聚银庄就是江湖中那些仁人义士自愿捐出来的银两放入其中,再分发给那些贫苦的人民。所以他是一场正义的活动,有资格成为花冠的自然是品德最佳与武功第一的豪杰,他也自然会受到万人敬仰,尤其是天下的黎民百姓。
虚无道长同玄慈被邀请当见证人,相当于裁判员,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由于二人在江湖上上威望极高,可谓是德高望重。所以来送信的人自然对他们很尊重,虚无已经答应将会在三天以后出发。
三天后,清灵观外。
玄慈带着最年幼的弟子空海出发了,他还是希望这次的出行能让空海有少许的改变。毕竟这算的上是俗世的盛会,虽然玄慈对什么花冠全无兴趣。他们直朝山的北面而去。行了大约有半天的路程才到了比赛的地点,尾随而来的是虚无道长。两位故人相见,分外高兴。不住寒暄问暖起来,那场面真是一个热情。
玄慈已然七十有余,可是依旧慈眉祥目。虚无也已近花甲之年,却也是一派仙风道骨。二人的到来,不觉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格外的和谐。各武林人士也都纷纷向二人问好。
人的讲话,二人这才想起今天这个小家伙才是讨论的主题。玄慈把他抱回来的时候那孩子想必是饿狠了,哭个不停。于是玄慈便化了些米汤汁喂给他,由于找不到母乳,只能将就着喂他些米汤。但这些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还是得找到一户人家领养才好。
“大师,你准备如何处理这婴童”虚无问道。
“道长,依你之见该当如何”玄慈也从未遇到这样的事,便反问虚无道长。
“大师,我以为应当将这婴孩送与一户正在生育的人家。一来这孩子太小,以你我二人恐怕难以养活。二来,这孩子逢凶化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将它送与别人家,既可以很好地得到保护,又可以暂时隐瞒其身世,将来孔其家人找来,我问也可以作证。”虚无说。
玄慈点点头,虚无道长说的其实就是他正准备要做的。
二人正商量着,虚无道长却忽然又想到了一事。便对玄慈说道:大师,这婴孩是我们捡来的,可是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生父母,还有他的身世。我看我们还是先给他取一个名字为好,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向人家好交待一些。这样我们暂时不予他姓,只给他取名,大师以为如何
玄慈点头表示赞同:道长你看这孩子该如何取名才好
虚无沉思了一会,说道:这婴孩大难不死,是为有福。我们就叫他来福吧,希望以后可以为他带来福气。
“来福,来福”玄慈嘴里念叨了一会,笑道:这名字好,希望日后为自己带来福气,也为别人带来福气吧。
“哈哈哈”二人相视一笑。
“那大师你可想好了要送与何人还有何时动身”虚无问道。
玄慈说道:这婴孩太小了,我看越早越好,明早就准备动身去山下。
“哦,大师已经有了合适的人家么”虚无问道。
“不错,我已经找到了这个小孩的寄养之人了。说起来他还是我的徒弟。”不过那已经是十年之前的的事情了。玄慈说到这儿就不由得想起了往事。
十年前,那时候世道还很乱。玄慈记得有一个晚上,他正在禅房念经,忽然闯进来一个恶汉,手里还有一把刀,当时玄慈正在念经。那恶汉却威逼玄慈将他藏起来,不然就一刀结果了玄慈大师的性命。听到外边官兵的喊声,玄慈已然明白眼前的这人是个逃犯。可是这又和玄慈有什么重大的关系,众生在佛的眼里本来就是平等的,并无是非善恶之分。那逃犯走了后官兵就进来了问有没有人来过,玄慈并未理睬。那些官兵就都离去了。
待那些人都走后,玄慈却在后山的一块溪沟边发现了昨晚持刀的逃犯。看来他并没有有被抓起来,但是好像是从山上摔下来了,玄慈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身上多处骨折。玄慈将他抬回庙里,为他接骨,替他疗伤。
那逃犯本来是个大恶人,身处于乱世之中不得以杀了人便四处逃窜,不料却被官兵一路追赶。险些送掉了自己的小命。玄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他一月有余,终于他诚心悔过,要求剃度为僧。玄慈见他是真心悔改,就先替他改了名字,那人本来是叫吴行,玄慈给他法号无妄,取易经中的语句: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是希望他可以断绝杀人行恶的妄念,还亲自教他诵经念佛。那无妄倒也是真心悔过了一段时间,不过他始终还是忍受不了这寺庙里的单调生活,于是有一天他便对玄慈说他想还俗,因为他做下的恶事太多,在寺庙里诵经念佛根本就弥补不了自己此前犯下的罪过,他要回到尘世去,做一个为别人做好事的人。讨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换来佛的谅解。否则,这辈子他将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因为碰上了玄慈,所以,它不仅捡回了一条狗命,他也获得了一次重生。既然前半生做下的孽,那就用自己的后半生去补偿吧。玄慈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有了向善的心。他听了玄慈的话,但是不是刘在庙里,他要回到人间。既然是从那里走出来的,那还是回到那里去吧。玄慈不在挽留他,让他去了。他也明白以后可能不在有机会见面了。
玄慈的尘缘早已经了了,而他的徒弟无妄还是回到了世俗。他是为他感到高兴,因为他听说无妄已经改变了,他在山下开了一个酒家,赚来的银两都捐给了聚银庄。他还娶了一个老婆,听说马上就要临产了。就想好了要将这婴孩送与无妄,不过无妄此时已经不是无妄了,他已经是吴老板了。
将他的想法告诉虚无,虚无也表示赞同。
晚饭过后,虚无便要同玄慈告别,因为他的清灵观还有事情等着他。他要回去了,而且玄慈明天一大早就要下上去了,他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就此别过。来日方长,他们还是有见面的时候。
玄慈也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再让虚无道长留下,只好让他走了